摘 要:在文本細讀理論的觀照下,本文通過細品非“常態(tài)”詞語和句子以及細讀景物描寫的相關(guān)語句,來進一步解讀《散步》中蘊含的關(guān)于親情、責任與擔當和對生命的感慨等思想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文本細讀 親情 責任 生命
一、文本細讀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必要性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①,但是近年來,語文閱讀教學卻出現(xiàn)了越來越重視其人文性而忽視其工具性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學生閱讀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瀏覽情節(jié),對一些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景物描寫卻總是一掠而過。而對于我們教師,語文教學的主流任務(wù)則是內(nèi)容上關(guān)注人文性,方法上強調(diào)整體感悟,但對于“咬文嚼字”“精雕細刻”式的語文教學卻敬而遠之,似乎推敲詞語、咀嚼句子就是工具論,就是“肢解文章”。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推敲詞語在閱讀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其淺近意圖是掌握詞語的確切含義,深層目的是通過詞語理解文本的主旨,逼近作者的思緒、情感。對一篇散文來說,理解“怎么說”遠比“說什么”更重要。莫懷戚的《散步》僅僅580字,如果不進行文本細讀,如何能體會生命的蓬勃與蒼涼,如何能理解生命的責任與擔當。
二、披文以入情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有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文章的寫作,絕不是作者“無病呻吟”的結(jié)果。因此,作為讀者必須通過細細品味其字、詞、句、段,來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細讀并不是意味著每一個地方都要字斟句酌。《散步》雖然僅580個字,但是在賞析這篇文章時,細讀點仍要有所側(cè)重,并不是每一句話都需要細細品味,因為有很多話語只是文章的一個敘述線索,只需一帶而過即可。具體來說,《散步》這篇文章在文本細讀時,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細品非“常態(tài)”的詞語或句子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②
這段話中,我們就應(yīng)該細細品味“太遲,太遲了”“挺”“總算”“熬”這幾個非“常態(tài)”詞語。首先,“太遲,太遲了”并不是時間上這個春天來得特別晚,它反映的是作為兒子的作者內(nèi)心的一種擔憂、一種期盼,他希望這個嚴冬趕快過去,期盼母親能平安地度過這個嚴冬。其次,“挺”和“熬”兩個字,給我們的直觀感覺就是痛苦和艱辛,由這兩個字我們可想而知作者的母親是如何苦度這個嚴冬的。對于時時為母親擔憂的兒子來說,這個冬天又何嘗不是苦熬過來的呢。最后,“總算”一詞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通過細讀這些詞語,我們能夠看出作者是一個十分孝順的兒子,他的心被母親的精神狀態(tài)、身體狀況所牽動,可以想象他應(yīng)該是心驚膽戰(zhàn)地度過了這個嚴冬。事實上,作者如此擔憂母親,是因為這個冬天對于母親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文章寫于1985年,當時莫懷戚的父親剛?cè)ナ溃樟狭四獞哑莞赣H多年的母親似乎一下子沒有了生活目標,身體狀況變得很復雜。莫懷戚有個弟弟是醫(yī)生,私下說母親處于喪偶綜合癥中,這是一個微妙的階段,必須謹慎度過,很可能熬不過這個冬天。了解了這些寫作背景后,我們從這幾個非“常態(tài)”的詞語中,就可以理解作者的那份擔憂和恐懼了。
后來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③
“取決”一詞,通常是一種權(quán)力、威嚴的象征,但這里更是一種責任的詮釋。“我”作為一個中年男人,在這個家庭中扮演了“頂梁柱”的角色,事無大小都需要我的最終決斷。換言之,上至老母親,下至小兒子,甚至于同是中年人的妻子,都需要“我”對之負責。通過細品“取決”一詞,我們就應(yīng)該理解作為一個中年男人的責任與擔當。
(二)細讀景物描寫的相關(guān)語句
《散步》不是一篇寫景散文,但卻在僅僅580字的篇幅中,用了不少的筆墨寫景色,那一定是作者有話要說。并且景物描寫是需要花費很大工夫的,景物的選取都是經(jīng)過作者細心考慮的,因為其既要貼切自然,又要用詞準確,最重要的是還要能很好地為表達自己的情感服務(wù)。因此,在解讀《散步》這篇文章時,景物描寫是萬萬不能忽略的。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④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⑤
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天氣息的透露,春在召喚,生命在呼喚。這些景物描寫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一種生命的萌動和力量,這是作者對生命的高歌和禮贊。文中這兩處對初春的描寫,在全文中起到了襯托的作用,為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在輕描淡寫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
三、賞情以悟理
(一)將“孝”落到實處
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與作者進行交談,柯爾特先生對“孝”大加贊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全世界數(shù)中國人做得最好。我們自己丟掉的,發(fā)達國度的人卻拾起來,如獲至寶,這使作者感慨不已,于是開始重新正視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沒什么油水的民族遺產(chǎn),寫作的念頭就由此產(chǎn)生了。“孝”不應(yīng)僅是一種理念,更應(yīng)該是一種實際行動。作者開篇時說道: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yīng)該多走走。⑥
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母親行動不便,她不愿出來散步,也許是怕在散步過程中,因為自己的不便而給兒子帶來麻煩;另一方面,作為兒子,他叫母親也一同散步并不是“象征性”地問一問,他這次外出散步實則是想借此機會帶母親去領(lǐng)略春光,鍛煉身體。他的一句“正因為如此,才應(yīng)該多走走”就做到了把“孝”落到實處。
如今的我們,晚飯過后,一家三口或是夫妻二人一起散步于廣場、公園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很難看見一家三口陪著一位老人一起散步的畫面,也許他們在出門前也禮節(jié)性地問了正在廚房收拾碗筷的母親要不要一起去散步,但是這份“邀請”卻因媽媽的忙碌而被拒絕了。試問,當你們閑庭信步、談笑風生時,心里可曾惦念著為你們操勞了一輩子的老人,是否想過真的做點什么來盡孝道,哪怕是讓他們真正參與到你們的幸福之中呢!
(二)明確中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中年人擁有人類最強壯的生命,他們沒有資格獨享這份強壯,生命必須對它的兩端負責,即強壯應(yīng)當對幼小和衰老負責。動物只對一端負責,即幼子,而人要對老人負責。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培根曾經(jīng)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事,贍養(yǎng)父母才是人類特有的文化之舉。”作為中年人除了培養(yǎng)自己的子女之外,更肩負著贍養(yǎng)老人的責任和義務(wù)。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有些中年人更是為了生活每天四處奔波,似乎養(yǎng)家糊口成了他們奮斗的全部。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陪伴家人,漸漸地他們甚至會認為,只要能夠為家人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保障,就承擔了作為中年人應(yīng)有的責任與擔當。更為糟糕的是,這種觀念越來越廣泛地被認同。殊不知,家人間的親情也許會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淡薄。事實上,無論是對處在生命兩端的老人和幼兒來說,還是對自己的伴侶而言,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因此,中年人的責任與擔當不應(yīng)僅是對家人提供物質(zhì)上的保障,更應(yīng)該盡全力去呵護和愛護他們。
(三)敬重生命的每一階段
文章最后以哲理句結(jié)尾: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⑦
這既是作者對生命的慨嘆,也向我們展示了三代人不同階段的生命所代表的生命狀態(tài):母親,作為老年人,已是風燭殘年,她體現(xiàn)的是對生命的留戀,但又無可奈何的蒼涼;“我”和妻子,作為中年人,正值壯年,我們體現(xiàn)的是對生命的責任與擔當;兒子,作為少年,雖是青春年少,但恰恰是蓬勃與昂揚的生命體現(xiàn)。由此可見,每一個階段的生命都有它的美好與殘忍。我們應(yīng)該對老去的生命懷有一份尊重與敬愛,對正在蓬勃成長的生命給予一份關(guān)懷與呵護,對看似強壯卻要承擔兩端的生命施以一份同情與理解。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②⑥ 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wù)教育語文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
③④⑤ 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wù)教育語文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
⑦ 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wù)教育語文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
參考文獻:
[1] 王志彬譯注.文心雕龍(精).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 王先霈.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李鎮(zhèn)西.聽李鎮(zhèn)西老師講課[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 者:董興華,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