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在田
大衛·杜克在街頭和黑人打架起家,靠極端言論撈政治資本
在一個煙霧騰騰的會場里,一個政客正在聲嘶力竭地演講。他言辭激動地批判著“只想要更大政府和更多稅收”的政客,和“想要控制我們思想”的自由派媒體。他的聽眾大部分是二三十歲的白人,還有不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老年人,多數也是白人。

3K黨前頭目大衛·杜克。
這不是美國共和黨政客特朗普的總統競選現場,而是1991年大衛·杜克競選州眾議員連任的拉票場景。杜克的選民基礎和特朗普相似,背景比特朗普更有爭議——他是3K黨前頭目。不久前,杜克呼吁選民支持特朗普。雖然特朗普表示拒絕他的支持,但兩人的曖昧互動仍引人深思。
杜克早就開始 “挺”特朗普。去年12月,他就向支持者說:“特朗普比我強。”今年2月,他又在自己主持的電臺節目上為特朗普拉票。他說:“如果你們不投票給特朗普,就是背叛自己的傳統。我不是說支持特朗普的一切,但是我支持他參選,支持投票給他作為一種戰略性的行動。我希望他能夠做我們盼他做的事情。打電話給特朗普競選總部吧,去做志愿者,去那里你們能夠找到思想相近的人。”
這些“思想相近”的支持者確實行動起來了。一些白人種族主義分子花錢在艾奧瓦州、新罕布什爾州、佛蒙特州和明尼蘇達州為特朗普打電話拉票。一名3K黨活躍分子說,特朗普的競選“成為3K黨的推廣工具”,也是“白人種族主義媒體的募款引擎”。人們平常不敢說出的話,現在都敢說了。一個叫馬修的3K黨同情者主張美國應按種族分成幾個地區。他說:“無論有意無意,特朗普已經打開了洪水閘門。無論大選結果如何,這已無法改變。”
特朗普對這些人態度曖昧,因為這些人正是他的重要票源。但媒體不斷追問他與3K黨有沒有聯系,是否接受杜克的支持。在以“不知情”為借口推諉一陣后,他才說出“我不接受他的支持,行了吧?”
其實,杜克當年也在利用3K黨,這一點和特朗普如出一轍。
杜克1950年出生在俄克拉荷馬州,父親是殼牌石油公司的工程師,一家人居無定所,總是跟著石油項目搬家,十多歲時他們才在路易斯安那州安頓下來。在這里,他結識了白人至上主義者皮爾斯,并在其影響下,于1967年加入3K黨。
1972年,3K黨和黑人激進組織“黑豹黨”在新奧爾良發生沖突。3名3K黨徒挑釁性地將自己黨的標志放置在南方邦聯紀念碑的基座下,是沖突的導火索。這3人里就有杜克。后來,他創辦了路易斯安那“3K騎士”組織,成了3K黨里的頭面人物。不過,他的派別有點“另類”,比如接納婦女(“正宗”3K黨是清一色男性),有天主教徒(3K黨有清教徒色彩,不歡迎天主教徒)。他也不主張暴力,還辯稱3K黨“不是反黑人”,只是“親白人、親基督徒”。
杜克打著3K黨大旗,但他真正鐘意的是政治。1975年,他踏入政壇,后兩度代表民主黨參選州議員未果。那段時間,他和3K黨也鬧翻了,原因是他曾以發連鎖信、舉辦籌款活動等形式,半強制性地從黨徒中收集政治獻金,卻用以揮霍、賭博和裝修私宅。此事后來被其一個心腹揭穿,灰頭土臉的他只得“退黨”。多年后他還因此被控瞞報收入、稅務欺詐和濫用政治獻金,獲刑15個月并處罰金1萬美元、補交全部稅款。他當時認了罪,多年后卻將此事形容為“政治對手的卑鄙污蔑”。
1988年,杜克又“升級”到參選總統,但在民主黨內得不到支持,不得不以人民黨身份參選。這個黨“比杜克知名度都小”,結局可想而知。他認為自己受到民主黨“粗暴對待”,干脆宣布“跳槽”到共和黨。這一年,路易斯安那州一位州眾議員辭職,杜克宣布參選,出人意料地擊敗了得到前總統里根、老布什等支持的對手,隨后當了近3年的議員。
那時,杜克似乎很努力地洗刷自己的3K黨標記,賣力地接觸選民,積極參與發起提案和表決,但“除了一次以外他都站在了失敗者的一方”。但他的提案經常“不靠譜”,比如主張“吸毒者不能享受任何州福利”。同事說,他“的確很想做個稱職的議員,但他的力氣常用錯地方。比如,他花大錢整容,卻不愿思考選民們是否因為他長得難看才對他印象不佳”。
這是杜克唯一的一次出任公職。之后,他參選過國會議員、州長和總統,一無所獲。1999年,他離開共和黨,加入了富翁佩羅創辦的“改革黨”。在黨派間如此頻繁“跳槽”,這在美國政壇也很罕見。
離開3K黨后,杜克另建了一個名為全國白人協進會的組織,宣揚“白人至上”。他也散布了不少種族主義言論,比如指責加拿大驅逐公然支持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德國移民曾德爾,宣稱“9·11”恐怖襲擊是以色列摩薩德搞的“苦肉計”。他還頻繁出沒歐洲,試圖和當地白人至上主義者結成“統一戰線”,發起“白人主義者不要內訌”的所謂“新奧爾良協議”,出席全球白人種族主義者的“白色世界的未來”會議。這些舉動讓他保持了一點“政治鮮活度”,但也因此難以抹掉“3K黨前頭目”的標簽。
2009年4月,杜克應邀出席捷克一新納粹組織的演講活動,遭捷克主流政壇激烈抵制,一度遭拘捕,被迫立即離境。2013年,他訪問意大利北部一個山村,再次遭驅逐出境。瑞士甚至申請禁止他在整個申根區居留。
3K黨在美國也“過氣”了。3K黨并非傳承有序的政黨,而是不同歷史階段使用“KKK”(即“家族之圈”)的白人種族主義團體。最早的3K黨出現在1865年,是南北戰爭結束后6個南軍老兵成立的,希望以暴力阻撓南方各州的社會改造。它在1871年就被取締。到1915年,一位被判終身監禁的猶太工廠主被人劫走并私刑處死,觸發“新3K黨”誕生,極盛時黨員達數百萬,以焚燒十字架為活動標志,常濫用私刑。但隨著公眾對私刑反感的加劇,“新3K黨”到1944年也宣告解體。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興起,3K黨出于對抗目的也加強了活動。由于美國社會風氣改變,白人種族主義難獲普遍支持,這次“中興”以失敗告終。如今,白人至上團體名目眾多,但成員數量并不多。親猶太組織“反誹謗聯盟”長期視3K黨為最大威脅,但在其2002年的報告中,也認定3K黨“早已潰不成軍,不成氣候”。
如今,美國少數族裔比例不斷提高,2015年美國人口調查局的估算稱,1982年到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少數族裔高達44.2%。這決定了選民的大格局。“奧巴馬旋風”已讓共和黨人吃盡苦頭,特朗普的黨內對手克魯茲也有拉美裔血統,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雖想爭取一部分對少數族裔不滿的白人,但也不會傻到真去接杜克這個“燙手山芋”。在美國主流政壇,3K黨因“政治不正確”,任何真正希望當選的政客,都會與之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