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瑩 王慧茹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本文主要對《創意城市藍皮書: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4)》一書進行研究分析,嘗試探索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運行特點、戰略思路、路徑展望等,為更好地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北京;典型
【作者單位】洪瑩,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王慧茹,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基金項目】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2014年度項目“設計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系研究”,項目批準號:YG2014041。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異軍突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文化創意產業,在“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目標,文化創意產業開始在我國逐步發展壯大。但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專業人才不足,基礎薄弱,尤其在發展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可供借鑒的成熟經驗少之又少。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創意城市藍皮書: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4)》一書進行研究分析,嘗試探索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運行特點、戰略思路、路徑展望等,為更好地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要樹立集聚化思維
集聚化發展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給予我們的第一條寶貴經驗。從2006年起,北京市建立了30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集聚區;到2013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超過1萬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的12%,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北京市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集聚化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集聚化發展促進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創新與轉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最初是由政府主導的,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科學規劃和分區,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之后,集聚發展的規模化效應開始顯現,市場開始在資源配置和要素利用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這極大促進了產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更新。就目前來講,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逐漸脫離政府扶持管理的軌道,逐漸走向市場化運作,在產業發展方向、內容形式等方面開始受市場因素的影響,逐漸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
二是集聚化發展促進了技術創新與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應該講,文化創意與工業時代的技術創新不完全相同。工業時代的技術創新更加注重創新的原創性,企業之間的競爭都是圍繞技術創新開展的,這種技術創新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專利體系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之一。而文化創意則與之有較大不同,文化創意的排他性并不十分明顯,很多創意雖然來自同一種文化形式或者文化土壤,但是由于在創意過程中進行了二次創作,注入了不同的思維和文化因素,產生的文化效果和經濟效益與工業時代的技術創新自然大相徑庭。因此,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大力推進集聚化,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創意資源、創意素材和創意靈感,促進企業之間相互借鑒、相互促進,進而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意氛圍。
三是集聚化發展促進了管理創新和人才流動。集聚化發展的另外一個優勢在于,通過產業的集聚發展,可以促進人才、資源等因素自由流動和競爭性流動。文化創意產業不等同其他產業,它是以人的創意思維和創造力作為主要發展動力,因此高端人才的數量和素質是攸關行業生死的核心因素。在集聚化發展過程中,企業對人才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人才的流動性更加突出,企業為了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就必須創新管理制度,給予從業人員更加優厚的待遇和激勵政策,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涌入,從根本上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要樹立國際化思維
樹立國際化發展思維,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給予我們的另一條寶貴經驗。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思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在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制定上,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更多體現了一種合作態度。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有關各方面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發揮了各自應有的作用。比如在戰略研究和規劃制定上,更多地發揮政府和科研機構的作用,通過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國際化研究,立足本地文化現狀,制定出符合北京未來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規劃;在產業體系的打造和完善上,注重發揮政府、管理機構和企業的合力,加強對國際化情況的跟蹤和對國際合作渠道的拓展,逐步建立起更加專業、開放的海外市場服務體系,通過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吸引跨國企業在北京設立企業總部,以總部經濟模式推進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二是大力鼓勵文化創意產品出口。首先,完善和健全鼓勵文化創意產業出口的相關政策,加大對出口企業和產品的政策扶持力度。各國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初期,大多采取這樣的策略,以推動本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提高競爭力。其次,大力培育一批大型跨國文化創意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培育一大批競爭實力強、發展潛力大、創新能力突出的龍頭企業,不斷提高龍頭企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力和文化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最后,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不僅要促進產品輸出,而且要注重其他產業發展要素的引入。因此,必須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的打造,通過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方式,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進一步增強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開放性和規范性。
三是加強高端從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北京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引入產業發展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發揮北京高校資源豐富的特點,在一些高等學府開設文化創意相關專業,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積極實施人才海外培訓計劃,加大文化創意人才的輸出和培養力度,通過合作辦學、文化交流等方式,利用外國先進的教學資源,提升本國人才的綜合素質。
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要樹立本土化思維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本土化發展,這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內在動力。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本土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注重保護傳統文化土壤。北京數百年間積淀下來的豐富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的靈感來源和創作土壤。因此,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北京十分注重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呵護和凈化文化土壤,不斷收集和整理了一大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制定相關的嚴格制度進行妥善的保護、搶救和傳承,確保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充足的創作營養。
二是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的創意價值。文化創意產業本土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創意產業本身帶有明顯的本土化風格和特點,這集中體現在民族文化創意品牌的樹立和企業發展上。在企業發展和文化品牌樹立上,北京注重與本土特色文化有機結合,賦予現代創意方式以民族化、本土化的創意內涵,使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帶有明顯的中國風格。
三是注重本土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互動發展。一方面,北京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注重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效益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注重培養特色的產業鏈條,增加上下游之間的聯系,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加強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旅游、餐飲等產業的互動融合,逐漸形成“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緊密聯系,產品開發、產品推廣、產品銷售一條龍的循環系統。另一方面,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北京特有的傳統和歷史文化提供經濟基礎和動力支持,促使這些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完整地保存下來,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并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互動發展。
綜上所述,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的諸多經驗不僅為其他城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更為其他城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信心和動力,最終必將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發展。
[1]陳潔民,尹秀艷.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4).
[2]趙弘,唐勇,劉牧雨等.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研究[J]. 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
[3]孔建華. 文化經濟的融合發展與政府策略——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述評(2006—2007年)[J]. 藝術與投資,2008(1).
[4]洪涓,劉甦,孫黛琳等. 北京與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研究[J]. 城市問題,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