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夢婷
摘 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幼小銜接工作中還存在著內容單調、形式單一、壓力較大、主體唯一等問題。為提高幼小銜接工作實效,幼師必須充分認識幼小銜接中的活動方式、行為方式、人際交往、學習壓力感知、教育環境等幾方面的變化,并針對這五種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幼小銜接;有效策略;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16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能幫助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其遠期目標是為幼兒一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素質的培養打下扎實的基礎。幼小銜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響到幼兒入學后的學習生活適應情況和健康狀況。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根據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而設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務的教育結構。
隨著人們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視度的提高,在眾多的變化面前,教育者在幼小銜接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目前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內容單調,僅僅只是在算數和拼音方面構成銜接;形式單一,主要是通過語言的傳授,缺乏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壓力較大,孩子無法適應小學高密度、高集中的學習方式, 來自社會、教師、家長、同伴的壓力不斷增加;主體單數,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孩子所面對的都是教師,家長及社會也認為這是教師的責任,相對而言就減少了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和支持。那么,幼師如何創造性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呢?
1.隨活動方式的變化而變化
在幼兒園時,孩子主要以游戲為主,接觸的是自由游戲的學習方式,而過渡進入小學后接觸的是正規的科目學習,如語文、數學、英語等,小學生每天都在學習專業的語言、數學以及其他各類學科,他們所學習的難度與強度都是幼兒園所進行的學習沒辦法比的。孩子們一下子從無憂無慮的“玩”的心境中轉變到課程壓力大、社會壓力大的小學,難免有很多不習慣。
2.隨行為方式的變化而變化
孩子在幼兒園時,一些行為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以自我為中心,而在小學不再被認為是對的。孩子入學后,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積極地融入集體,他們的感性將漸漸地被理性和規則所束縛。
在幼兒園時,孩子主要是通過在游戲中與同伴、教師進行交往,如旁觀者行為、獨自游戲、平行游戲、聯合游戲、合作游戲。在這些游戲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即使是在合作游戲中,孩子的合作還是具有排他性質的,合作還不是真正的親密共享階段的合作。
在小學時,孩子漸漸地學會了認識自己,不再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認為自己是集體中的一部分,與幼兒園的以小組和個體為單位不同,小學則是以班級為單位,這也體現了孩子的行為方式的變化。
3.隨人際交往的變化而變化
在幼兒園時,孩子接觸的多是自己的同伴,這時的幼兒認為的友誼并不是真正的友誼。根據霍曼爾的幼兒友誼的定論,幼兒的友誼分為幾個階段,分別為還沒形成友誼概念階段、單向幫助階段、雙向幫助階段、親密的共享階段,孩子和孩子之間還沒有真正的友誼,即還沒有形成社會化交往。在小學時,孩子接觸的面變寬了,他們不僅僅與自己班上的孩子交往,而且還會擴展自己的交際圈,漸漸擺脫成人的束縛,他們的社會交往才真正開始。
4.隨教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在幼兒園時,孩子是在一個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而過渡進入小學后,孩子在一個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中成長,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狀態或存在學習障礙等;教師不再刻意地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環境,他們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升入了小學就應當讓孩子自主學習;教師布置明確的任務,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任務,這體現了學習環境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楊鳳英.幼小教育銜接之我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9).
[2]皮軍功.幼教百年沉總錄(三)[J].學前教育研究,2003,(5).
[3]王 星.幼兒順利渡過幼小銜接期的思考[J].內蒙古師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 73-76.
[4]李艷貞.糾正幼兒教育小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08, (8).
[5]李大維,劉秀麗.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現狀與對策[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6):164-167.
[6]何馨芳,彭亞男.學前班教育教學小學化的表現及危害[J].甘肅教育, 200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