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 紅
?
愛滿中華 福澤天下——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和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簡介
● 蘇 紅
我國基金會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在非公募基金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早期成立的公募基金會也盡職盡責,為我國的慈善事業做著平凡而又偉大的努力。正所謂“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扶貧強本,育才重教。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突出重點,講求實效。”正是秉承這樣的信仰和理念,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和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為中國的百姓謀福利、送溫暖。愿他們的愛能夠灑滿中華,愿他們的福能夠遍澤天下。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于1987年6月10日成立,是經民政部注冊、接受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業務指導、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全國公募非營利公益組織,多次榮獲民政部“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稱號。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以“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弱勢群體,增進人口福利與家庭幸福,促進社會和諧與生態文明”為宗旨。基金會有幸福工程、黃手環行動以及慈善基金、善基金等眾多慈善項目。自2010年1月1日起,至今收到愛心善款342418093元。
黃手環行動
2016年1月24日,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聯合山東電視臺影視頻道《第一家》欄目、山東公益聯盟近百家公益組織在山東電視臺共同開展了“我的父親母親——山東公益黃手環行動啟動儀式。向17地市公益組織免費提供首批一萬只黃手環。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致命的腦部疾病,卻常被誤認為是正常的老化。這種病癥無法治愈,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在我國,阿爾茨海默癥群體龐大,發病率高,約有1000萬患者,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巨大挑戰。善待老人的社會才是真正溫暖的社會,關愛老人才是關愛未來。在此背景下,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開展了“黃手環行動”,以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阿爾茨海默癥相關行業的發展,增進社會對病癥的了解、理解和預防,積極促進公共政策的改善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大力弘揚慈孝文化。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黃手環行動”項目主要有以下內容:第一,針對有走失危險的患者發放黃手環。“黃手環行動”通過醫院、社區、警察局等部門向有需要的老人免費發放。第二,針對社區醫療工作者開展專業培訓。在全國各地組織社區醫生開展“黃手環進社區”的專業培訓,提高他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篩查能力,讓老人在社區醫院實現早篩查、早發現,讓醫療資源合理分配。阿爾茨海默病雖不可逆,但是盡早介入治療,可以讓患者和他們的家庭成員生活得更好。第三,針對患者家庭和老人家庭進行知識普及。在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展上百場“黃手環進社區”的知識講座和篩查活動,傳播有關阿爾茨海默病的正確知識,鼓勵老人和家庭正視疾病,提高照護者的照護水平,幫助家庭識別和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第四,向全社會發出倡議消除社會歧視。運用央視媒體資源,創立有效溝通平臺:呼吁為老年癡呆癥更名,消除社會歧視;倡導體檢增項,呼吁重視腦健康;關愛老人,大力倡導慈孝美德;匯聚社會力量推動公共政策的完善。
當您在大街上看到有佩戴黃手環的老人時,請注意他可能需要幫助。在他處于危險或茫然中時,請查看他的手環,聯系他的家人,送他平安回家。今天,“黃手環”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名稱,一個幫助老人安全回家的工具,更成為全社會關愛老人的象征。
總結與計劃會議
2016年1月15日,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召開了“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專項基金參與‘新家庭計劃—家庭發展能力建設’年度總結與2016年工作計劃會議”。2015年,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穩中求進、積極發展,在項目執行、資金運作、內部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良好進展。基金會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先進社會組織”,在基金會中心網“中基透明指數”排名一直并列第一名。基金會15支專項基金圍繞本基金宗旨分別開展了貧困地區基層醫生培訓、基層醫療設備捐贈、尼泊爾抗震救災、玉樹地區孤老孤殘孤兒人群生活資助等豐富活動,充分發揮了公益基金動員社會資源、扶危濟困的作用,體現了基金會增進人口福利、促進家庭幸福的宗旨。2016年,各專項基金將繼續堅持關愛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積極開展助醫、助學、助殘等公益項目,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簡稱“思源工程”)成立于2007年3月,是由中共中央統戰部主管,民建中央發起并負責日常管理。其宗旨是資助以扶貧和社會公益事業為主的“思源工程”活動,幫助弱勢群體解決生產生活困難,促進中國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主要扶貧項目有思源賑災、思源沼氣、思源救護、愛的分貝、思源水窖、揚帆計劃、思源助學、陽光計劃、愛心火炬、教育移民班、思源骨髓、先心病救治、零錢電影院、思源助老等。還有芭莎公益慈善基金、新浪楊帆公益基金、大地公益基金、佑華公益基金等30多項基金。

思源救護
“思源救護”公益項目啟動于2011年,是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針對我國救護車“預派無車率”高、急救需求量大、現有救護車老化嚴重等現狀開展的。旨在向我國592個國定貧困縣(鄉)醫院捐贈救護車,為當地培訓急救人員,資助醫療設備等,以提高貧困地區醫療水平。

2015年12月19日,“思源工程”芭莎公益慈善基金在北京舉行“2015’思源救護中國行”暨芭莎公益慈善基金捐贈100輛救護車發車儀式,再次向新疆、貴州、甘肅、內蒙古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貧困縣醫院捐贈100輛救護車,以提高當地國家級貧困縣醫療急救水平,以健康扶貧、醫療扶貧等方式,讓更多的農村群眾享受專業、便捷的醫療服務,減少我國“因病致貧”群眾數量。
救護車就是老百姓的“救命車”,也是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守護神”。目前,“思源救護”項目公益模式逐漸成熟,社會效應日漸凸顯。“思源工程”已聯合社會各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和媒體,向我國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受災地區等累計捐贈1089輛救護車,覆蓋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6000余萬群眾,并結束了部分貧困地區依靠牛車、馬車、驢車、摩托車轉運病人的歷史。
目前,面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存在救護車短缺的現狀,“思源工程”將受助地區精準地定位以國家級貧困縣為主,同時要求獲捐救護車的醫院精準地減免貧困患者的救護車使用費用或醫藥費用,將精準扶貧進行到底。
公益組織參與精準社會扶貧項目經驗研討會
1月21日,“思源工程”副秘書長陶鳴出席了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組織的“公益組織參與精準社會扶貧項目經驗研討會”。陶鳴副秘書長以“精準扶貧,著力解決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脫貧短板”為主題,分享了“思源工程”在貧困地區和邊遠山區開展扶貧工作的經驗和思考。
陶副秘書長表示: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思源工程”在積極探索并實施科學、精準、有效的扶貧工作,分享了相關做法。第一,解決語言障礙,研發了一套民族地區扶貧項目語言翻譯系統,為精準扶貧和思想交流搭建橋梁。第二, 推進集約化扶貧工作,相對集中力量,實現一個個貧困縣的脫貧。第三,始終注重以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質量為前提,為邊遠山區貧困群眾設計復合型扶貧項目,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第四,借力互聯網和市場經濟的力量,挖掘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促進扶貧工作的全面發展。
多年來,“思源工程”秉承“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理念,在各界愛心人士的參與下,始終緊緊圍繞貧困地區的教育培訓、醫療衛生、抗災救災、助殘濟困、幫幼敬老、文化環保等多個領域開展公益事業,啟動實施了“思源救護”“思源教育移民計劃”等扶貧項目,幫扶困難群眾,為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