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雷
4月3日一早,我打開電腦瀏覽網頁,突然意大利《共和國報》的一條短訊讓人震驚——切薩雷·馬爾蒂尼去世。雖然剛剛過了愚人節,但我仍有些猶疑,尤其是打開其它意大利體育網站時,并沒有看到相關消息(之后意識到是尤文圖斯與國際米蘭的國家德比后,很多體育記者已經休息)。直到意大利官方通訊社安莎社發出通告,我才意識到:這位本人不被大多球迷所了解,姓氏卻聞名世界足壇的一代傳奇真的走了。
當我把這個消息發到微信群時,很多朋友都不敢相信,尤其考慮到克魯伊夫剛剛仙逝……隨后一段“雞湯”迅速在網上流傳——天堂里沒人防得住克魯伊夫,于是將老馬爾蒂尼召喚上去……
客觀來說,切薩雷·馬爾蒂尼與克魯伊夫好比關公秦瓊,他們并不是同一時代的球員。若論職業生涯成就,老馬爾蒂尼遠不如克魯伊夫那般輝煌,作為后衛的切薩雷更無法像“飛翔的荷蘭人”那樣用無數優雅的過人動作和精彩進球征服世人。
克魯伊夫趕上了1974年世界杯,那是這項足球盛宴第一次在彩色電視機上轉播,荷蘭人又在那屆賽事大放異彩,哪怕是后來人只是觀摩錄像,依舊心潮澎湃。
而老馬爾蒂尼球員時代的巔峰期是在上世紀60年代,留下的影像資料并不多,而且他的位置是后衛,更加容易被人忽視。切薩雷參加的唯一一屆世界杯(1962年智利世界杯),意大利還遭遇慘敗,哪怕是經典的“圣地亞哥之戰”被智利“欺辱”,他還因為教練的選擇沒有出場。老馬爾蒂尼整個職業生涯只在1960年至1963年14次代表國家隊出場,相當平淡。
當然,這并不是貶低老馬爾蒂尼的職業生涯高度,相反,球員時代的切薩雷身材高大,防守技術極為出色,頭球能力突出,被當時的報紙形容為“紅酒般的防守”。
老馬爾蒂尼的去世能引起意大利乃至中國無數球迷的悼念,主要有三點原因:AC米蘭背景,教練席上的成就以及“馬爾蒂尼”這個姓氏。
1963年作為AC米蘭隊長,成為第一個舉起歐冠獎杯的意大利人,這是老馬爾蒂尼球員生涯的巔峰。當時切薩雷之于球隊的作用不僅是在球場,還體現在“大哥大”的身份上,米蘭時任主帥羅科遇到更衣室問題時,最愛說的一句就是,“去找我的隊長……”
退役之后,切薩雷很快走上教練席,他先是輔助羅科,隨后又獨立執教,1980年開始擔任“煙斗教練”貝阿爾佐特的助手打造冠軍意大利隊。1982年世界杯藍衣軍團奪冠,老馬爾蒂尼在教練組和更衣室之間的紐帶作用決不可忽略。
1986年老馬爾蒂尼開始接手意大利國青隊,并在1992年至1996年實現歐青賽三連冠的偉業,卡納瓦羅、內斯塔們的防守藝術必然與他的傳授有關。1996年,老馬爾蒂尼接替薩基擔任意大利國家隊主帥,經歷了羅伯特·巴喬與皮耶羅難題的1998年世界杯。2002年,他帶領巴拉圭參加完世界杯之后,結束了自己的執教生涯。
總體而言,老馬爾蒂尼的執教成績并不算出色,但他始終堅持盯人打法的“反潮流”選擇讓人看到了老頭對個人哲學的執著。當所有人都在稱贊克魯伊夫開創了巴薩的藝術足球時,我們可以思考,像老馬爾蒂尼這樣的教練堅持的所謂“丑陋足球”意義何在?多元化是足球世界真正需要的,如果將防守上升到一種藝術,讓對手感到絕望,這樣的足球絕對也應該得到掌聲。2006世界杯半決賽,卡納瓦羅領銜的意大利防線讓東道主德國一次次的進攻無功而返,那就是防守的藝術。
可惜2002年之后老馬爾蒂尼的身體條件已經不允許他繼續執教了,老頭只能在俱樂部從事一些象征性的工作,有時候在電視臺擔任評球嘉賓,漸漸遠離了我們的視線。但是,“馬爾蒂尼”這個姓氏的傳承,卻沒有終止,甚至愈發強大。
中國球迷習慣稱呼切薩雷為“老馬爾蒂尼”,因為他有一位出色的兒子——保羅,AC米蘭另一位傳奇隊長??粗鴥扇伺e起各自奪得的歐冠獎杯照片,相信每一位紅黑球迷都會激動不已。照片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類似的鏡頭以后很難再出現了,即便保羅的兩個兒子克里斯蒂安和達尼埃萊目前效力于米蘭梯隊。
保羅至少短期內很難回到米蘭俱樂部,而他的兩位公子能否留在紅黑軍團也得打上問號,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商業足球的現實——這個時代,轉會太平常了。想要如同保羅·馬爾蒂尼、托蒂這樣在一家俱樂部終老太難太難。
老人駕鶴西去之后,網絡上各種悼念文章中,出現了不少“塞薩爾·馬爾蒂尼”。意大利語中,Cesare應該翻作“切薩雷”,而不是簡單對照西語或葡語中經常出現的姓氏“Cesar(塞薩爾)”。對待這樣一位讓人敬仰的足壇名宿,一位逝去之人,我們應當更嚴謹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