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勤

有些人到了老年,脾氣倔,經常跟家人鬧得不開心,自己也很生氣;有些人則悲觀失落,情緒消沉。像這兩種情況,都不是健康長壽該有的狀態。人到了老年,要知足謙和,心胸放寬,不要計較太多,這才是有利于長壽的好心態。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98歲時,記者采訪他,問他養生秘訣是什么,他說是“三不主義”,就是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這不嘀咕其實就是一種心態,不抱怨、不生氣、知足坦然,也就獲得自在健康了。
同事老王的老母親今年已經95歲高齡。她喜歡跟家人聊天,可是眾所周知,老年人歲數大了,經常把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翻來覆去地講給子女聽。這下子女就有些不耐煩了,都不愿意跟她交流,老人覺得很苦悶。那天我們去串門,老人聽說來了客人,顫顫巍巍地走出來,跟我們聊了半天。我聽了下,其實老人也沒說別的,就是夸自己子女能干,講述當年撫養子女的艱辛罷了。
老王的父親是個裁縫,在城里一家人日子也算過得湊合。可惜老王的父親因病早逝,撫養子女的重擔就全部落在了老太太肩上。老太太含辛茹苦,總算將子女一個個拉扯大。按理說,老人講講過去,也沒有什么,誰知子女不怎么理解她,有時對她說話語氣不好,老人的情緒就逐漸失調,變得不可理喻了。據說有一次,老人的錢包不見了,老人在家里到處找,最后小女兒在她床底下的一個鞋盒子里找到了,當著大家的面點數,交到她手上。老人不但不感激,還生氣地說:“這下找出來了,看你怎么交代?”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話把小女兒氣得咬牙切齒,可想想這是自己母親,就算了。
老王的母親如果跟季羨林學學,生活中“不嘀咕”,睜只眼閉只眼,那么自己肯定就非常開心了。著名作家冰心,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她的人生座右銘就是“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對于死亡,冰心說這是“將歷史的悲歡離合交給了世界,自己微笑著享受最后的安息”,態度非常祥和。她種花、養貓,還堅持寫作,這些活動讓她精神愉悅,心境開朗,都是促進她長壽的有利因素。
老年人生活得是否快樂,與當事人的主觀愿望有關。你若想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就總能找得到。專家認為,一個人應該有所愛好,如果沒有就應當在中年階段開始培養,如養花、養鳥、練書法、繪畫或寫作等。在這個過程中,必定能結識一些知心朋友,樂在其中,當然就長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