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惠
海洋垃圾 人類與自然之痛
marine Trash is the Pain of man and Nature
文 小惠


在7月10日舉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主題論壇上,廈門市與舊金山市簽署海洋垃圾防治“伙伴城市”合作諒解備忘錄。在國家海洋局印發的《中美海洋垃圾防治廈門—舊金山“伙伴城市”合作實施方案》中,提出九大措施和重點工作方向,其中包括建立和完善海洋垃圾防治管理體制機制、加強海洋垃圾監測調查評價與預警預報、加大入海溪流和農村面源污染的綜合整治等,計劃通過5年實現廈門入海溪流水清岸綠、海面沙灘干凈整潔、海洋生境良好的目標。至此,海洋垃圾一詞也開始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在2015年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雙方成功舉辦第一次“保護海洋”特別會議,在防治海洋垃圾、建設海洋保護區等多方面達成共識,其中海洋垃圾防治城市間合作設想正式列入海洋合作成果清單。中美兩國選取廈門、威海、舊金山和紐約作為首批合作城市,共同實施促進廢物收集、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分享其在垃圾管理方面的最佳實踐。
一份來自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會議的報告顯示,受到垃圾威脅的海洋生物與日俱增,塑料垃圾占了海洋垃圾的四分之三。該報告還指出,海洋垃圾對商業捕撈活動、航運業和沿海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每年全球僅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該報告顯示,全球海洋垃圾防治形勢日趨嚴峻,呼吁各國加大力度制定措施加緊治理。
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經加工的被丟棄的固體物質,包括人們故意棄置于海里和海岸的已使用過的物件,由河流、污水、暴風雨或大風直接攜帶入海的被故意丟棄的物件,惡劣天氣條件下意外遺失的漁具、貨物等。
名為“海洋垃圾:理解、預防和減輕對海洋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的報告稱,自2012年以來,全球受到海洋垃圾影響的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已從663種增加到817種。這些威脅海洋生物生存的垃圾大多是塑料垃圾,其數量的急劇增加,迫使國際社會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加以治理。
該報告指出,目前海洋中存在的垃圾大多是食品包裝紙、瓶蓋、吸管、購物袋、飲料瓶和煙頭等,其中3/4屬于塑料垃圾。這些塑料垃圾難以完全降解,最終會分解成微塑料(直徑小于5毫米),進入海洋生物體內直接影響著海鳥、海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生存。據統計,約40%的鯨類動物和44%的海鳥類物種的體內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

人類陸上活動是海洋垃圾的重要來源
塑料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為人們的現代生活方式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塑料垃圾管理不當,塑料垃圾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2015年2月,美國佐治亞大學的科學家在《科學》上發表論文,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從陸地流入海洋。聯合國環境署此前的估計顯示,陸上活動是海洋垃圾的最大來源。
塑料制品被廣泛應用于人類的日常生活中。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石油8%被用于生產塑料制品。過去60年,全球塑料生產量已從20世紀50年代的150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2.88億噸。東亞、歐洲和北美的塑料生產量占全球的2/3。據估算,僅2010年,192個沿海國家就產生了2.75億噸塑料垃圾,其中480萬噸~1270萬噸的塑料垃圾最終進入海洋。
海洋垃圾對海洋環境、生態甚至人體健康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首先海洋垃圾散落在海灘或漂浮在海面影響海洋景觀。其次,海洋垃圾被海洋動物攝入會對其健康造成危害進而危害海洋生態;海洋塑料垃圾分解產生的塑料顆粒會吸附多種有害物或毒素,如塑料微珠能夠吸收環境中存在的污染物,部分污染物如DDT、PCBs等可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這些塑料微珠被魚類攝入后,塑料微珠內的有毒化學物便會進入食物鏈,從而間接危害人體健康。同時海洋垃圾還會對海洋航行安全造成隱患。
該報告就相關政府和居民治理海洋垃圾污染提出了建議,呼吁減少使用塑料包裝,提高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費,禁止使用塑料袋和微塑料,加大力度研發可完全降解新材料。各國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民眾對海洋垃圾污染危害的認識,并制定塑料垃圾回收與重復利用的相關政策。
《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董事布勞里奧·費雷拉說:“我們希望這份報告能為相關政府和利益相關者提供政策依據,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海洋垃圾污染,以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國家海洋局2015年發布的《2014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密度較高的區域的海洋垃圾多為塑料垃圾,對37個區域開展的監測也發現海洋垃圾主要來源于陸地。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進入海洋的垃圾有640萬噸,其中70%左右沉入海底,15%左右長期漂浮于海上,還有15%左右滯留在海灘上。其中,海面漂浮垃圾主要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塑料袋和塑料瓶等。大塊和特大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30個/平方公里;中塊和小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2206個/平方公里,平均密度為20千克/平方公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占46%,其次為塑料類和木制品類,分別占31%和16%。91%的海面漂浮垃圾來源于陸地,9%來源于海上活動。海灘垃圾主要為塑料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和塑料瓶等。平均個數為50142個/平方公里,平均密度為3119千克/平方公里。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占49%,其次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類和木制品類,分別占22%和12%。86%的海灘垃圾來源于陸地,14%來源于海上活動。海底垃圾主要為塑料袋和塑料瓶等。平均個數為720個/平方公里,平均密度為100千克/平方公里。其中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占84%,其次為木制品類,占9%。同時,由于海洋富營養化,部分地區大型藻類急劇增長,給沿岸海域、海灘造成污染,例如黃海連續9年暴發大規模滸苔綠潮。海洋垃圾對海洋環境、生態系統、經濟發展和人類健康等構成不利影響,如污染海水、破壞景觀,造成視覺污染;損害海洋生態功能,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損害海洋生物,降低海洋生物多樣性;成為外來有害物種附著體,造成物種入侵;長時間隨洋流漂移,影響船舶航行安全,等等。目前不斷增加的海洋垃圾正日益威脅海洋生態環境安全,并成為全球性問題。
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海洋垃圾防治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海洋垃圾監測及評價體系更加健全。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海洋垃圾監測、技術標準制定工作,編制了《海洋垃圾監測技術指南》,在沿海省市選擇有代表性的海域作為海洋垃圾監測區域,開展垃圾監測工作。建立了質量控制和統計分析機制,對各監測區域的海洋垃圾主要種類及其所占比例、海洋垃圾密度分布和海洋垃圾數量變化趨勢開展數據分析,并在《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予以發布。二是海洋垃圾防控和治理機制更加完善。環保部將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與陸源污染物防治有效結合起來,建立起固體廢棄物管理系統,構建了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收集、運輸、處置的全過程環境監督管理體系。各地也相繼建成生活垃圾、醫療垃圾收集系統和處置場,建設港口固體廢棄物回收和處理設施。各沿海地區積極開展海洋垃圾清理和海灘垃圾清掃活動,海洋垃圾源頭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三是海洋垃圾防治宣傳氛圍更加濃厚。設立了“全國海洋宣傳日”,編印航運、捕魚、旅游等行業的海洋垃圾管理行業指南和專門針對海洋垃圾危害和防治的宣傳手冊,開展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專題展覽,組織海灘清潔志愿者活動,切實提高了公眾預防和控制海洋垃圾排放的意識。

海洋垃圾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
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依法治理,強化制度建設和機制保障,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難題。一是部門聯動機制尚不健全,沒有形成防治工作合力。防治海洋垃圾污染情況復雜,涉及部門較多,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性工作機制,各部門信息難以共享、措施難以整合、成果難以鞏固,沒有真正實現海陸統籌、部門聯動。二是區域聯防聯治機制還不完善,行政區域分割的障礙亟待破解。海水是流動的,生態污染物總是隨著風和海流的影響跨區域擴散,需要聯防聯治。目前尚無有效的區域統籌聯動機制,基本處于各自為戰狀態,各個行政區域的責任不清。對于海洋污染較重海域,急需建立區域性海洋污染控制指標體系,并將目標分解到各個區域,嚴格控制,不得突破。三是大部分海洋垃圾來源于陸地,海陸一體的監管機制有待理順。陸地污染源點多面廣,來源廣泛,既有生活垃圾也有工業垃圾。目前我國海洋垃圾以入海河流攜帶、沿海生產生活堆積為主要入海途徑,每逢汛期,河道垃圾沿河流入海,對近岸海域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陸源污染監管機制需要加強。四是海洋垃圾收處難度大,有效治理措施還有待探索和研究。海洋垃圾具有持續性強、擴散范圍廣、易反復的特點,海上船舶收集垃圾難度大、費用高。雖然海灘垃圾收集相對容易,但漂浮垃圾很難短時間聚集于岸灘,經長時間漂浮后很容易沉入海底,造成永久性污染,需要探索研究有效的治理措施。五是海洋垃圾專項監測尚未全面開展,防治工作缺乏數據支撐。開展海洋垃圾專項監測是治理海洋垃圾污染的重要前提條件,但目前受人員、設備、經費等條件限制,我國目前開展的海洋垃圾專項監測覆蓋面積較小,對海洋垃圾總量、類型、分布、入海途徑等缺乏全面的監測數據,影響海洋垃圾治理工作的有效推進。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方法,進一步完善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機制,更需要從法律層面對海洋垃圾防治予以明確和規范。

上:海洋垃圾防治難度很大,任重而道遠

下:撿拾海灘垃圾
面對海洋垃圾,相關專家認為,首先應引導塑料生產、分銷企業在生產、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實現“零顆粒流失”,避免塑料生產過程中的塑料顆粒進入天然環境中造成的水域和海洋的塑料污染。其次,在下游塑料包裝行業推廣塑料包裝的綠色設計理念,在塑料包裝設計產生時考慮減少塑料的使用和包裝使用后的循環再生,建立相關推薦性或強制標準,引導塑料下游企業在塑料包裝上減量使用并利于統一的回收利用。
在海洋垃圾防治的立法方面,專家建議,一是制定專門的海洋垃圾防治法律法規,統一海洋垃圾防治法律責任的處罰。盡快修改和完善相關法規和規章,使各項法規和規章之間相互協調、銜接,消除交叉和空白現象,使海洋垃圾防治執法工作有章可循。二是通過深入開展與相關國家及國際組織的互動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海洋垃圾防治模式,應用到我國的制度建設和執法改革之中。三是鼓勵塑料替代品及海洋垃圾清理和回收利用的科學技術發展,制定具體的評選獎勵方式、程序及獎金額度規定,利用技術手段,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垃圾流入海洋。四是建立陸海共治、區域聯動的工作機制,打破行政區劃,構建聯防聯治的目標責任考核機制,設立污染控制指標體系,并將控制目標分解到各區域,增強硬約束,共同推進海洋環境污染防治。
總之,海洋垃圾污染的治理需要政策支持、產業引導和公眾的參與,群防共治才能在實現塑料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逐漸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治理海洋垃圾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