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攝 農夫
垃圾圍村如何解?
How to Solve the Garbage village?
文 攝 農夫

垃圾圍村現象在全國普遍存在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和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一些村成為垃圾治理“三不管”的死角。少數村民焚燒垃圾,污染空氣。農村垃圾收集難、運輸難、處置難依然困擾美麗鄉村建設,影響農村環衛整治成效。
記者在懷遠縣雙橋鎮趙集村看到,一條干枯的河溝內,堆積了很多生活垃圾,塑料袋、飲料瓶、廢舊禮品盒等,滿溝的垃圾無人清理。“這在村里太常見了,村里房前屋后都有垃圾,由于沒有清潔工,村里沒有垃圾桶,村民將生活垃圾隨意傾倒。”村民趙虎說。
“每到夏天,村里那些垃圾堆就會發出臭味,也會滋生蚊蟲細菌,危害村民身體健康。實在看不下去了,政府有關部門才會派人來清運一次。”碭山縣朱樓鎮邵寨村村民邵乾華對記者說,上級檢查衛生只到鎮上街道,很少到村里來,村里依然是垃圾遍地。前些年村里也安放了一些環衛設施,但因為沒有環衛工,基本上處于閑置狀態。
2015年初,“農村垃圾治理”首次寫入中央1號文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提出,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2015年11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的《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是十部門第一次以聯合發文形式推動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的開展。
如何破解農村垃圾治理問題,是美麗鄉村建設中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關系到小康社會能否實現的大問題。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這是幾年前群眾編的順口溜,現在仍是一些農村環境狀況的真實寫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在溝塘河壩、田邊路旁,不僅氣味難聞,而且對地表水、淺層地下水也存在污染,導致農村環境惡化,直接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
傳統農村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其垃圾以廚房剩余物以及菜葉瓜皮等有機物為主,垃圾中可循環或可分解的東西居多,因而可以不經處理溶入自然生態循環系統。到了現代,隨著工業文明和現代生活方式的進入,農村的一次性廢棄物明顯增多,尤其是塑料袋、廢電池、光盤、農藥瓶,還有病人用過的藥瓶等醫療用品,使得解決垃圾問題變得非常迫切。
當前農村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城市垃圾向農村蔓延,另一方面則是農村自身產生的生活、生產垃圾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這不僅影響農村環境,而且影響農民生活質量。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垃圾還呈現出“毒害化”趨勢,直接影響到“菜籃子”和“米袋子”安全。
“60年代飲用灌溉,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質變壞,現在是黑臭難耐。”這是農村水環境變化的真實寫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因素:一是亂倒亂排生活污水、亂丟亂扔固體廢棄物現象普遍;二是農業種植污染,這其中化肥和農藥是主要污染源。據統計,目前,我國速效化肥產量排世界首位,速效化肥年使用量達5100多萬噸,占全世界消費總量的30%以上,單位耕地面積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每年有123.5萬噸氮通過地表水徑流到江河湖泊,49.4萬噸氮進入地下水,造成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等現象;三是中小型鄉鎮企業非法排放。由于鄉鎮企業規模小、經營粗放等原因,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經處理便直接排放;四是集約化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據2015年10月發布的《全國環境統計公報》統計,截止2014年底,全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140984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小區9128家,排放化學需氧量289.4萬噸、氨氮28.7萬噸、總氮139.2萬噸、總磷23.2萬噸,每年數千萬噸的畜禽類糞便廢棄物和畜禽宰殺廢水,大部分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五是農村水處理設施短缺。除了部分靠近城市、經濟發達的農村,其他幾乎沒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統,大多是利用自然溝渠搭設簡易的排污管道,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自然水體。

農村垃圾影響生活質量
目前,“垃圾圍村”現象已成為我國農村環境“新常態”。與農村生活日益現代化相比,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仍十分原始,房前、屋后、道路兩旁仍然是主要排放場所。日積月累,垃圾越來越多,污染越來越重,危害土壤水源,污染空氣,污染農村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村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都需要良好生態環境的支撐。多年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始終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在不少農村,昔日綠水青山的如畫風景已難覓蹤影。農村環境整治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更是當前我國環境治理的薄弱環節和短板。
相關專家指出,改善生態、保護環境是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這是關系國民健康,影響子孫萬代的大事,各級政府應該承擔起農村垃圾治理的責任,將此納入村鎮干部的考核中,社會各界也要積極參與其中,村民更應該形成良好的衛生環保意識和行動。只有這樣,生活垃圾才不會毀掉鄉村的進步。
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曹明德指出,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我國垃圾污染防治“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的思想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一直以來都將垃圾污染防治的重點放在城市,城市相關的法律制度較為健全,而有關農村垃圾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規則少之又少。
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必須建立在健全的法治基礎上,逐步做到完善環境立法、加強環境執法、嚴格環境法律監督三位一體。雖然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一些有關農村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環境保護法和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大氣污染防治法也進一步強化了對農村環境的保護,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農村環境問題的法律,現有的環境立法也難以解決日益嚴重的農村環境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農村環保工作起步晚,基礎弱。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規范農村環保秩序,顯得尤為迫切。
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靜認為,農村地區環境保護長期以來屬于薄弱環節,對于居民的生活廢棄物,無法像對企業一樣采用管制的手段,這是與城鎮不同之處。同時,由于沒有專門的立法,導致在資源的有效配置上缺乏制度保障。

垃圾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短板
五六月是薰衣草盛開的季節,到義烏城西街道何斯路村賞花的游客絡繹不絕。很多游客都有疑惑:村里非常干凈,穿村而過的小溪也清澈見底,看不到有垃圾漂浮。但村里村外看不到垃圾桶,也沒有一處垃圾場,為何能這么干凈整潔?
“我們是全省最美村莊,誰也不會亂扔垃圾。”村民說,自去年上半年實行垃圾分類處理試點以來,村里連蒼蠅、蚊子都很少看見了。
據悉,按照就近原則,全村劃分為五個區塊,每個區塊設有一個垃圾回收點,每個回收點早晚兩次集中收集垃圾。村民將家中垃圾袋拿到回收點后,要按類分別投入不同的垃圾車,實現垃圾不落地。每個區塊設有一名專職管理員,在回收點指導村民按規定投放垃圾,并對每戶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打分。
一名姓何的垃圾管理員告訴記者,每只垃圾袋上都有農戶的編號,做得好有獎勵,不好要遭到“懲罰”。村里推出了星級管理制度,由垃圾管理員打分后,每月情況匯總并在村務公開欄上張榜公布,開展垃圾分類評星競賽,做得好的獎勵拖把、衛生紙等保潔用品,有不良記錄的則給予批評教育。
為解決農民生活垃圾處理這個老大難問題。義烏市出臺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以推行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為抓手,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管理長效機制,以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水平。
“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到2016年底,義烏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垃圾無害化處理覆蓋率均要達到100%,農村開展生活垃圾農戶和村二級分類的行政村覆蓋率達到60%,實施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試點的行政村比例達到10%,初步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及處置的管理和運行體系。
根據該計劃,義烏將以鎮(街)垃圾中轉站為網格中心,開展一鎮一格、一鎮多格和多鎮一格的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網格化管理,積極發展市場化、資源化的處理模式。按村莊不超過48小時清空1次、中轉站不超過24小時清空1次的標準統一組織清運工作,確保村中垃圾及時清理。
同時,大力開展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試點,規劃建設農村太陽能垃圾生態站,推行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技術,把農村可堆肥垃圾作堆肥處理。通過政府補貼,逐年扶持建設一批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站。
義烏大陳鎮山府村是一個偏遠山村,人口不到300人,每天產生的垃圾約150公斤。以前鎮里的垃圾車每隔兩三天就要進村運送垃圾。太陽能垃圾站投用后,蔬果皮、剩菜等可降解垃圾能通過內部自行消化,使垃圾體積減少約80%、重量減輕約60%,消解后的有機垃圾變成了生物肥料,需要外運的只剩下少量不可降解的垃圾。
這個太陽能垃圾站為何這么神奇?原來,垃圾站屋頂設有雙層玻璃,太陽光通過屋頂玻璃照射垃圾,使垃圾的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通過微生物的作用進行堆肥反應;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有機垃圾由本身的生物反應供熱,反應產生的液體由濾液回收系統收集,然后從底部導管排出。反應產生的氣體由上方的木炭吸附后排出,堆肥完成后,產物從出料口排出,即可作為農作物的肥料使用。
據大陳鎮新農辦主任余仕行介紹,建一個普通垃圾房成本要5萬~6萬元,而建這個太陽能垃圾站需15萬元,但每年可省下近1.5萬元的垃圾清運費,而且減少了普通垃圾房每年需要進行的改建、修繕等費用,同時大部分垃圾可以就地消納,減少二次污染,保護環境,從長遠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上看都更勝一籌。
義烏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下決心治理就一定能治好農村環境問題。
專家指出,農村地區垃圾治理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農村環境治理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撐,在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與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是農村居民居住分散,給農村垃圾清運處理帶來了很大困難,建立一套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投入很大,運轉困難。要改變農村垃圾治理難題,不能僅靠政府財政投入,還應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發展農村環衛產業。
在全椒縣石沛鎮,記者看到街道上沿路的店面門前,相隔不到十米,就放著一個紅色或綠色的塑料垃圾桶。路邊幾個保潔員拿著掃帚正在打掃衛生。“鎮上的人流量較大,住戶比較密集,所以放置的垃圾桶多,我們勸說居民直接把垃圾放進桶里。”該鎮一位分管環衛的負責人說,隨著村民文明素質的提高,隨手亂扔垃圾的壞習慣有所改變。
“引進環衛企業,解決了各鎮單打獨斗、治理標準不一、垃圾傾倒責任不明的問題,解決了就近收運、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通過引進社會資本,推行市場化治理,所有前期投入由中標企業融資解決,政府給予10年運營許可權。每年垃圾處理費用由縣財政承擔70%,群眾承擔20%,鎮財政承擔10%,緩解了政府前期投資壓力。” 全椒縣相關負責人說。
專家指出,國內外的實踐表明,建立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常態化,必須實現從末端到源頭、從重建輕管到建管并重、從政府自上而下推動到農村居民自下而上行動、從被動的“垃圾處理”到主動“垃圾管理”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