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揚富民夢的“紅薯大王”

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真陽鎮樂堂村,有一位聞名全國的“紅薯大王”。
葉啟營是河南省勞動模范、正陽縣政協委員、中共黨員、高級農技師。1993年,葉啟營通過市場調查,發現昔日救命的紅薯,今日成了致富寶貝。雖然已不是“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年代,但有關研究表明:紅薯居抗癌蔬菜榜首。它不僅富含糖、蛋白質、纖維素和多種維生素,而且還含有大米和小麥中缺乏的賴氨酸,被營養專家譽為“第二面包”和“高級保健食品”。
在當地傳統種植中,由于品種退化,病毒感染逐年加重,因而紅薯產量和品質不斷下降。為引進和培育高產、高淀粉紅薯優良新品種,葉啟營與妻子商定之后,就開始引進薯種試驗種植。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終于培育出了“梅營1號”優良薯種,并通過了省級鑒定,獲得了國家科技成果博覽會優秀獎、河南省科技成果博覽會金獎和駐馬店市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1995年,葉啟營與中國農民大學聯手共建全省第一家以紅薯研究為主的綠色作物研究所,擴大承包科研基地20公頃,創辦了紅薯名特稀優的優良品種繁育研究中心。到2015年,葉啟營在全國共建“梅營”系列紅薯“萬畝示范基地”2個,“千畝示范基地”100多個,扶助建立科技示范戶16 500戶,總推廣面積60多萬公頃,帶動全國近5萬戶薯農脫貧致富,間接創造財富280多億元。
1998年,葉啟營參加了省、市、縣三級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經濟培訓班,獲得了全縣第1批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經過5年努力,他的科研基地擴大到33.3公頃,不少紅薯專業戶也開始向他靠攏。于是,他又投資100萬元,建成了一座集科普培訓、科研辦公于一體的綜合科普樓,組織全村380戶農民成立了正陽縣梅營紅薯專業科技協會。經過精心布置,協會在科普示范基地上劃分了紅薯良種繁育示范區、推廣區和生產區,全部采用噴灌、滴灌設備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初步建成了一個集紅薯品種培育、農作物示范推廣、科研、培訓、貯藏保鮮、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引智示范基地。
1999年,葉啟營向正陽縣農村信用聯社申請貸款,獲得了45萬元的信貸扶助資金繼續開展“梅營”系列紅薯2號至8號新品種試驗。2010年,葉啟營以“梅營7號”紅薯新品種作母本,選育出優質高產、高淀粉、超短蔓紅薯新品種“梅營7號-2”。通過示范推廣,該品種春茬紅薯每667平方米產量在4 500千克以上,夏茬紅薯每667平方米產量在3 500千克以上,很受廣大薯農的歡迎。為了方便農民實地觀光考察,葉啟營又投資35萬元,在基地上建造了占地6公頃的“紅薯世博園”。園區內有微型薯、超級紫薯等名特稀優紅薯新品種60多種,猶如一個“紅薯聯合國”。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都富了才能成就富民夢。葉啟營采取“農校對接、引智示范、合作推廣、利益共享”的模式,先后與中國農科院、徐州甘薯改良中心、河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聘請全國著名紅薯專家肖利貞、西北農大朱衛兵等為科技顧問,擁有專業科技人員9人,共舉辦“紅薯講座”“紅薯沙龍”等166期,免費印發明白紙5萬余份,先后為貧困地區農民贈送“梅營”系列紅薯種苗600萬株,價值50多萬元,成功推廣了“直觀聲像法”“信息引導法”“全程承包法”等多種新技術。葉啟營通過創建梅營紅薯專業技術協會,發展專業種植戶1 200戶,發展會員1 300多戶,摸索出了一條“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連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合作共贏之路。
有耕耘就有收獲,有創新就有輝煌。葉啟營創業的23年,就像他說的那樣“人就像一棵莊稼,要彎下身子扎根,才能結出最美的果實。”
范杰張軍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政協辦公室46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