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力
(1.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石河子832000;2.石河子市黨委辦公室)
石河子墾區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及調整對策
彭 力1,2
(1.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石河子832000;2.石河子市黨委辦公室)

農業是石河子墾區的基礎產業,墾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需要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文章通過對墾區農業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找到了墾區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石河子墾區;農業結構調整;對策
1.1 三次產業結構現狀
2015年,石河子墾區實現生產總值432億元,增長13.5%,其中一產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9%,畜牧業、林果業、設施農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5.2%提高到2015年的51.0%;二產實現增加值150億元,增長10%;三產實現增加值165億元,增長22%。三次產業結構保持了加快的發展態勢,其中三產增速明顯。三次產業結構已經由2010年的62.5∶19.0∶18.5調整為如今的17.8∶44.0∶38.2。一產的比重逐步下降,二、三產比重穩步提升,石河子墾區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1.2 農業發展概況
1.2.1 農業產業現狀
2014年,墾區農業實現增加值75.09億元,同比增長10.7%,農作物播種面積25.10萬hm2,同比增長20.8%。糧食產量14.8萬t,增長54.8%;棉花產量46.3萬t,增長14.6%;水果產量15.8萬t,增長39.4%;肉類產量6.4萬t,增長21.2%。
1.2.2 農業產值結構
近年來,八師石河子市一直在對墾區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確定了“一主兩翼”即以畜牧業為主,以林果業和設施農業為輔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農業結構有所優化,總體表現為種植業占比最大,其次為牧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占比最小的是林業和漁業。其中,種植業比重在2010年至2014年持續下降,從82.2%下降到71.9%,下降了10個百分點,下降比例較大。林業產值比重從0.8%持續上升到2014年的3.1%,上升明顯。牧業產值比重總體持續上升,從2010年的11.9%上升到2014年的14.5%,上升了2.6個百分點。從表1可以看出,雖然墾區農業內部結構表現為種植業占絕對優勢,但是隨著師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種植業產值比例逐年下降,牧業產值比例逐年上升。

表1 2010-2014年八師石河子市農業產值結構 %
1.2.3 種植業結構
種植業一直是墾區農業中占比最大的產業,棉花一直在種植業中占絕對優勢[1]。近年來,師市堅持穩定糧食總產和壓減棉花種植面積以及發展特色林果業和設施農業的種植業發展思路。棉花種植面積占種植業總面積比例呈螺旋式減少趨勢,從2010年的75.15%降至2014年的73.43%,水果種植面積持續增長,目前墾區水果種植面積為1.38萬hm2,比2013年增長7.7%,水果產量15.8萬t,比2013年增長39.0%。
2.1 農業產業結構比例不合理
墾區農業呈現以種植業為主,其他產業比例較小的不合理狀態。雖然近年來畜牧業發展迅速,但單產值仍然較低,比例較小。此外,在種植業內部也存在比例不合理的問題,師市種植業一直以棉花為主,谷物、油料作物、豆類、蔬菜園藝作物及水果、飲料和香料作物等產品比例較小[2],多元化種植有待進一步深入。
2.2 各團場農業產業結構趨同明顯
墾區農業主要集中在石河子鄉和其他十四個農牧團場,農業結構過于趨同,缺乏特色,阻礙了師市農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具體表現為各團場均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畜牧業比例較少;而種植業內部,各團場均以棉花種植為主,其他經濟作物種植較少。以2014年為例,各團場種植業占農業產值比例均在70%左右,畜牧業產值比例均在10%左右,而種植業內部,除城郊地區石河子鄉外,各團場均以棉花為主體,且瓜果、蔬菜園藝作物均較少。
2.3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
與師市豐富的農業資源相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對滯后。2014年以來,墾區農產品加工值和農業總產值之比均達到1.1∶1.0,但是和國家1.5∶1.0的平均值仍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墾區發展最快的農產品加工業為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和紡織業四大產業,目前這四個產業競爭力不足,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較少,產業鏈太短致使精深加工不足,且品牌建設滯后,加工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無法走出去,只限于當地生產當地銷售。
3.1 優化區域農業產業布局
突出片區綜合優勢,確定農業發展功能定位,推進原居住區改造和土地流轉,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推進墾區城鎮化體系下的產業協同發展。
3.2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優化提升棉花產業,做優做強果蔬園藝業,做大做強畜牧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3.3 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建立高效運作的產業化組織模式。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利益分配與聯結機制。打造農產品加工物流全產業鏈。加大品牌建設。
3.4 建立健全適應農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服務保障體系
加強社會化服務及市場體系建設,建立投融資保障機制,強化科技、人才支撐,建立完善評價、考核和激勵機制。
[1]豐紅星,蒲春玲,劉新平,等.新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初探[J].現代農業科學,2008(6):72-74.
[2]張麗.新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原則與建議[J].新疆農墾經濟,2006(12):42-46.
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