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日前已經落幕。此次峰會不僅旨在應對不斷上升的全球“核恐怖主義”威脅,更在于建設新型大國關系。
峰會上,習主席不僅進一步明確展示了中國的核思路與管理經驗,同時也取得一系列實質性外交成果,擴大了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大國間的共識,且影響遠超核領域。譬如兩國不僅發表《中美核安全合作聯合聲明》,更強調要在不斷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的框架里加強政策溝通與協調,以建設性方式處理地區敏感問題,在亞太事務中開展積極互動與合作,尤其是就朝鮮半島核、伊朗核、阿富汗、全球衛生、維和等重要問題保持密切溝通與合作。雙方都期待在9月杭州的G20峰會上再次會晤并達成新的經貿互利共贏協定;雙方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并宣布將于4月22日簽署《巴黎協定》。兩國領導人還承諾,將加強在人文、網絡、執法、追逃追贓、反恐、軍事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事實上,中美間(核)合作的信號不僅在會上被有效傳遞,早在會前友好釋疑、增進互信的氣氛就已經被釋放出來。3月18日,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與美國能源部在北京共同建設的核安保示范中心投入運行。中心不僅是中國不斷加大自身核安全能力建設,大力推動全球核安全進程的縮影,同時也是中國誠心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明證:中國能夠與美國在最敏感的核安全領域進行深度合作,體現的正是習主席所強調、推廣的合作共贏精神,不搞對抗,也不針對第三國。
加強核安全不是一時一地之功,也不僅僅是中美這兩個大國的事情。在會上,習主席進一步闡發中國的主張:未來各國需攜手合作,共同構建“核安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中美固然重要,但不能替其他國家決定他們的政策和未來,而應以平等的姿態、溝通的途徑去不斷增進共識、協調行動。看得出來,這是中國在核安全領域乃至一切國際事務中所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事實證明,這種看似“柔性”的、“缺乏強制力”的陽光政策,其實際效用卻往往強于那些充滿霸權主義色彩的獨斷專行和窮兵黷武。此次峰會上其他與會國家首腦對習主席倡議的反響就是明證。
中國主張在核安保領域建設共享機制,呼吁各國以開放、共享的理念去分享技術和經驗,貢獻資源和平臺,搭建核安全共享機制,加強跨國信息交流和執法合作。反恐尤其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建立起各國相互聯系,信息互通的機制,形成一張反恐的全球網絡。反恐也不僅是各國政府的事情,還要動員民間、社會的力量。三年來中國力推的“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一個重要抓手。“我們歡迎亞太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與相關項目,并將同國際原子能機構等保持緊密合作。”“我們將依托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中心,幫助有需要的國家提升安全監管能力,為提高全球核電安全水平做出貢獻。”
近年來,有關中美關系走到“臨界點”的聳人之辭不時見諸報端,有關“修昔底德陷阱”的話題也輾轉相傳。甚至不少學者認為,中美之間存在“互信赤字”,因而合作難以開展。但也有學者認為缺乏互信恰恰是進一步合作的契機。中美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從無互信的條件下進行合作,不要使“沒有互信”成為“不合作”的借口。要從所謂“消極合作”走向“積極合作”。通常,形成積極合作比形成消極合作要更困難。而在中美核合作領域,我們看到的是,中國領導人正把消極與積極兩種合作模式有機結合起來,使中國的聲音、立場和核治理模式創造性地介入到世界主流話語體系中。
具體來說,中國一方面要和美國建立多種層次的溝通渠道,確保信息暢通、溝通有效,從而將戰略誤判、“擦槍走火”事件的概率降至最低。通過兩國之間一系列首腦峰會、戰略對話,在頂層設計的層面去釋疑增信。同時我們又要將以往的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威脅(譬如恐怖主義、環境保護)“安全化”,使之成為一個中美以及整個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議題,如此一來,中國在恪守只結伴不結盟、不針對任何第三方的大前提下,同樣能夠與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開展積極的安全合作,聯手打擊共同的安全威脅,譬如聯合反恐,共享核安保經驗等。中國式的“圓融”的外交智慧,必將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建設新型大國關系需要這樣的“巧實力”。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