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早在1980年代,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就開發出了實現“大部分自動”的駕駛系統。而現在很多高端汽車品牌都有一兩輛能夠做到完全自動駕駛的無人車。比如奔馳的F015和福特的Fusion Hydrid,前者甚至能在自動駕駛時讓前排座椅反轉180°,轎車瞬間變身豪華包廂。
然而,目前成本因素仍然限制了無人車的量產。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高度依賴車載傳感器收集的各種數據。要讓電子駕駛員“看到”路,就需要在車輛上裝載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等,然后通過它們收集到的環境信息,繪制高精度、實時更新的3D地圖。
“車企做的是輔助駕駛,而百度、谷歌不同,我們做的事情,是讓人類不需要再參與這個事。”3月30日,百度高級副總裁、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在介紹百度自動駕駛的最新進展時說,谷歌和百度兩家公司都直奔“完全自動駕駛”這一終極目標。“下一步將在全國范圍內選取十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作為百度無人車的投放試點城市。當我們量產的時候,乘客使用無人駕駛電動出租車,成本會比現在使用有人出租車價格更低,可以低到三分之一左右。我們相信,無人駕駛在經濟上能夠做得比有人駕駛要好。”
但就算解決了所有的技術問題,無人車想要普及,仍會面臨許多障礙。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技術的基本元素都已經在了,五年左右基本上就能實現,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單說無人車如果造成事故責任誰來負,現在的法律就是解決不了的。如果牽扯到這些,可能五十年之內都用不起來。”
對于安全性的憂慮是無人車商用的最大阻力。谷歌近期在一次聽證會上呼吁美國國會授予交通部更多權力,加速無人車相關的立法進程。其官網還公布了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對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的決議文件,其中承認無人駕駛系統可以被視為司機。
不過,如果無人車出現事故,現在的法律仍不能明確具體的責任方,算法設計師、在線地圖、谷歌、美國政府都可能成為被告。
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車輛和行人將是對無人車安全性的一大考驗。一些無人車的反對者認為,在復雜路況下需要的緊急判斷,機器不能做到和人一樣好。一個經典的問題是,“無人車是否應該為了躲避跑到路中央的5個孩子而選擇開到人行道上撞死1個成年人?”
在王飛躍看來,這些都是技術能夠解決的問題。“將來的道路系統,可能信號燈都不需要了,每個人身上都有傳感器,整個道路網是一個巨大的信息系統。這樣的條件下無人車肯定是比人類更靈敏,更準確的。真正的問題是怎么把人結合到整個電子路況系統中去。”
據介紹,類似的車聯網技術(vehicle to vehicle,簡稱V2X)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測試,它能夠讓鄰近的汽車進行位置共享。在未來,路上的工人、警察、緊急車輛、行人和騎行車者都可以用電子信號告知其他人自己的存在。因此,對于“無人車怎么判斷撞一個人還是五個人”,王勁認為:“這是個偽命題,我們要做的是讓無人車不要遇到這種狀況。”他認為無人車對環境會有比人類更精確的判斷,“無人車傳感器是可以精確到厘米級甚至毫米級的,這一判斷的精準度是人類無法做到的。我們會區分老司機和新司機,但針對無人駕駛車,采集的數據會被收集到云端,利用云計算能力離線訓練好的模型傳回汽車,云將把任何一輛車學到的新技能共享給所有車,這是人類遠達不到的能力。”
到目前為止,谷歌無人車的累積駕駛里程已達200萬英里(約合320萬公里),只發生過18起交通事故,而且僅有一起是責任方。這起事故中,無人車為了避讓道路中間的障礙物打算向左并線,結果與后面的公交車相撞,所幸無人受傷。谷歌表示他們將會調整無人車的程序,讓它明白公交車避讓其他車輛的可能性比較小。
谷歌無人車部門負責人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認為,這次事故對于系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學習經驗:“我們希望讓無人駕駛汽車成為優秀的防守型司機,它們將比人類駕駛員避開更多的(危險)情況。”
NHTSA在2015年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94%左右的交通事故都是由司機的不當駕駛造成的。最初,谷歌也試圖解決人與自動駕駛系統的兼容問題,但他們最終發現,讓機器完美地輔助人類駕駛比完全讓機器來負責一切還要困難。谷歌相信,作為新的出行方式,無人車比傳統車輛更加安全,而且會最終降低車禍死亡人數。
谷歌的無人車系統在測試里程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去學習如何判斷路況和預測其他車輛的行為,使無人車越來越聰明了。無人車系統工程師德米特里·多爾戈夫(Dmitri Dolgov)說:“系統現在能夠判斷出逆行的自行車,也能識別想掉頭的車和想轉彎的之間的細微變化。然后我們還要讓系統操心停著的車里會不會突然下來人,會不會有人闖紅燈,這單子長著呢!”
目前看來,無人車技術實現之后,最有可能替代的是出租車。想象一下五年后,你早上起來上班的場景:一種可能是,和現在一樣,六點半起床,走路十分鐘到車站,經過早點攤買一份包子和豆漿,然后在尾氣和寒風中等待公交車,或者在早高峰的地鐵人流中艱難地尋找一塊立錐之地,再在擁擠的人群中堅持一個小時。另一種可能是,你七點起床,在網上預約一臺無人駕駛的出租車,在家吃完早飯,車剛好等在門口,你在車里舒服地坐著,按幾個按鈕就能決定目的地。你可以查看當天的新聞和郵件,完成一部分簡單的工作,或者繼續看昨天沒看完的電視劇,而這一切的花費跟地鐵的票價差不多。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科幻,但在這個出租司機基本都靠導航的時代,技術上所需要的變化其實沒你想象的那么多。
當這樣的出行方式普及后,不僅僅是現有的出租車和打車軟件,對公共交通和私家車的需求都將會減少。如果你能隨時叫到一輛能帶你去任何地方的車,誰還會買一輛大部分時間都閑置在家的私家車呢?在未來,人工駕駛可能像滑雪、沖浪那樣,成為供人追求速度感的一種運動,只有發燒友才會自己買車。很容易想到,隨著汽車持有量下降,大城市堵車和空氣污染的問題都會有所緩解。
自動駕駛的公交車、卡車,以及機場的擺渡車,目前也在試驗中。這就帶來了另一種影響:物流業的更新迭代。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副總裁,同時也是科幻作家的陳楸帆認為:“不再需要按照人類的起居時間來安排車輛,不管白天黑夜車都可以跑,那物流業肯定會跟現在完全不一樣。”
另一方面,正如蘋果公司高級副總裁杰夫·威廉姆斯( Jeff Williams)所說,“汽車是終極的移動設備”。有傳聞說,蘋果公司正致力于研究他們自己的無人車,并將在擋風玻璃上搭載觸控的虛擬顯示屏。這就意味著,“無人車的車載娛樂業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陳楸帆說,“包括基于虛擬現實的一些娛樂。”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成為一個移動的私人電影院,當然,也是廣告商的最愛。
無人車將成為一個最佳的廣告投放地。有什么能比一個觀眾沒法跑掉的地方更讓推銷員開心呢?
而當自動駕駛與網絡營銷結合在一起,這種情景將完全成為可能:汽車告訴你附近的餐廳有什么優惠,你可以在網上選擇餐廳并訂餐,然后車就自己開到那家餐廳,你可以選擇在餐廳用餐或者直接帶走,而車會自己去找停車位,或在門口等你。你可以從此跟“餓了么”和“美味不用等”說拜拜了。實際上,目前已有的任何一種共享經濟APP都可能會與無人車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陳楸帆說:“拼車有可能會進化成一種社交方式,根據你的目的地,興趣愛好,可以找到各種‘路伴,然后還可以把無人車改造成旅館,想去什么地方,晚上睡一覺就到了。”
而王飛躍認為,無人車的普及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更深遠的變化。“無人車可以成為一個移動的生活空間、辦公空間、大型電腦。而且整個社會都會變成流動的,傳統的公司形態就變成平臺+個人,而不是企業+職工。這對現在流行多重職務的‘斜杠青年是一種很好的支持。”
作為一個可移動的空間,當不再需要駕駛員之后,汽車幾乎可以勝任一間屋子的所有角色。甚至于,對于一個愛旅行的年輕人,一輛車直接就是房子的代替品。它可以是餐廳、廚房、旅館房間、辦公室、圖書室等等。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你沒法給它裝上下水道,也就沒有洗手間。不過你總是可以讓車子幫你找到一個公共洗手間的。如此一來,對商品房的剛性需求,是不是也會有所減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