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
市面上不銹鋼食用容器,標注不銹鋼種類和牌號的并不多,就標識缺失這一項,
都不用檢測重金屬超標問題,就可以實施召回。這是加強生產加工后續監管的有效措施,也相當于提高了行業準入的門檻,淘汰無力承擔召回責任、揣著僥幸掙快錢的企業爸媽進京安營扎寨時,鍋碗瓢盆都一齊不銹鋼了。
一年不到,除了一口高壓鍋歷久彌新,其他都暮氣沉沉,不再亮晶晶、銀閃閃了,不銹僅只初相見,相處之后銹原形。雖說不銹是相對的,銹是絕對的,不銹鋼只不過被腐蝕的速度慢而已,但這一年半載就銹起來,著急了一點。
貪便宜買來的炊具餐具,被收廢品的鼓搗一番,斷定算不得不銹鋼,賣不起價格的。媽媽有些不服氣,不是夜市里淘的,是超市里買的,吸鐵石試過了,沒磁性呢。
收廢品的耐心演示,不銹鋼未必無磁,無磁未必不銹鋼,高錳無鎳的不銹鋼,磁是沒了,銹可就更快了。收廢品的還叨叨,這超市的不銹鋼盆,15塊一個吧?真的不銹鋼,加工費都不夠。
所謂真的,就是鉻鎳比合適。用不久就銹,不只不養眼,還提示鉻少了,鎳少了,錳多了,不銹鋼表面鉻的氧化保護膜極易被破壞,重金屬們沒了約束,想出來就出來。豈止一個對人畜基本無害的錳超標而已,鉻超標也很常見,鎳、鎘、砷超標也有發生。
重金屬遷移超標是表象,不銹鋼材質不過關是本質。不銹鋼制品用料中鉻的重量比達到12.5%以上,才有資格叫不銹鋼。鉻含量為18%、鎳含量為8%,才擔得起不銹的名聲。
不銹鋼制品的安全問題,就在于重金屬遷移。2011年出臺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不銹鋼制品》規定,在重金屬析出量要求上,和德國接軌,還添了砷這一項,可謂更嚴苛。這彰顯了末端檢測上的高標準嚴要求。
但,這強制性標準,我猜想是在多方博弈中,取消了對不銹鋼具體型號的規定,放寬了對材料材質的要求。合格的優質產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測出來的。新國標出臺后,這幾年,出口的,內銷的,抽檢的,送檢的,被相關部門檢出重金屬溶出量超標的批次,年年有,材質標準的語焉不詳,算一個重要原因。
廠家宣稱自己的鍋在重金屬遷移實驗中析出量不超標,但是不難想見,廠家送檢的鍋是新鍋。
我是實證派,嚴格按照國家標準,4%醋酸溶液浸泡,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檢測,檢測各種新的,舊的,合格的,不合格的不銹鋼餐廚具中各種金屬的遷移量。實驗表明,即使是材質不合標準的器皿,在剛購買時遷移值大部分還能符合標準,但隨著使用時間推移,遷移量不斷倍增,舊鍋可以達到新鍋的數十倍,優質不銹鋼則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超市買的不合格產品尚且如此,那些十塊錢三樣的,自不待言。
二戰時鎳不足,德國人試著用錳代替部分鎳生產不銹鋼。上世紀50年代,美國人研發出鉻依然為18%,鎳少一些的不銹鋼。這些年,為了降低成本,中國居然向印度學開了,將鉻降到13%,錳升為13%,鎳則基本沒了。
2003年,不銹鋼產品生產許可證的行政審批制度取消了。自此,大大小小的不銹鋼生產企業是遍地開花,按著印度低標準,成本怎么低怎么來的小企業,不在少數。有市場影響力的一些大企業,也不愛惜自己的羽毛,找空子就鉆,沒空子就創造空子鉆起來。
經過十年高速增長,現在中國已成為不銹鋼第一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普通鋼鐵的產能過剩已經是棘手問題,不銹鋼的過剩問題,也不能假裝看不見。
消費者和媒體對錳超標的高度關注,就是需求側對優質不銹鋼的呼喚。不銹鋼材質標準,也應該和重金屬遷移標準一樣,夠高夠嚴。
另外,這些年,檢測出這么多批次的不合格產品,最多只是處罰,廠家召回是沒聽說的,基本上是收廢品的做了“召回”這樁事。
市面上不銹鋼食用容器,標注不銹鋼種類和牌號的并不多,就標識缺失這一項,都不用檢測重金屬超標問題,就可以實施召回。這是加強生產加工后續監管的有效措施,也相當于提高了行業準入的門檻,淘汰無力承擔召回責任、揣著僥幸掙快錢的企業。
最后和我爸媽再說一句,站在環保的高度,買足夠好的是首選。如果你非得買那不夠好的,就得讓收廢品的多跑幾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