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南
唐朝多良相,與唐太宗
崇尚實干有關
洪邁《容齋隨筆》一書說:西漢宰相共45人,而唐朝宰相有300余人。其中能稱為一代名相的,除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外,還有魏征、王珪、褚遂良、狄仁杰等19人。唐朝為何多實干的宰相?跟唐太宗反對空談,崇尚實干有關。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梁武帝君臣惟談苦空,侯景之生亂,百官不能乘馬。元帝為周師所圍,猶講《老子》,百官戎服以聽。此深足為戒。”唐太宗這里講的是南朝梁武帝君臣的空談,以及梁武帝第七個兒子梁元帝蕭繹的空談。
唐太宗還對監修國史的宰相房玄齡說:“朕近來讀《漢書》,書中收入的《子虛賦》《上林賦》,浮華無用。本朝修國史,議論朝政的奏章,凡文字、議論懇切、率直的,不管我是否采納,都要收入國史中。”
在唐太宗的倡導下,唐朝官場一掃空談之風、浮華之風,崇實、務實精神大為發揚。唐朝的良相正是在這種風氣下涌現出來的。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是他們的代表。
房玄齡善于謀劃,杜如晦長于決斷
唐太宗即位之初,對文武百官論功行賞,房玄齡的功勞排在第一。唐太宗曾要求宰相王珪,當著別的宰相的面,對他們一一加以評論,并且要跟自己作比較。王珪評房玄齡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王珪有知人之明,他的話是符合事實的。
房玄齡的一大功績是領導了機構改革。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說:任命的官員不必多,但要稱職。優秀的官員,少一些,也能辦好事情;不良的官員,多了也沒用。他要求房玄齡等本著“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的原則,制定全國官員編制。房玄齡等擬定了全國文武官員730名(一說640名,一說643名)的編制。唐太宗批準了這個編制,并且說:我以這個編制安置天下賢才,夠了。 房玄齡的另一大功績是按照唐太宗的要求,參考隋律,主持制定唐律(貞觀律)。貞觀律跟古代刑法相比,死刑減少一大半,得到廣泛好評。《資治通鑒》記載:房玄齡等定律五百條,立刑名二十等。跟隋律相比,降死刑為流放九十二條,降流放為徒刑七十一條,“凡削煩去蠹,變重為輕者,不可勝紀”。這是古代一部有重大意義的法典,影響深遠。
杜如晦為人機敏,軍國事務繁冗,他一一剖明、決斷,毫不遲疑,連同時代的一些名人都佩服他。房玄齡每次在唐太宗那里討論政事,都要說,杜如晦不在這里,此事不能謀劃。房玄齡和杜如晦,一個善于謀劃,一個長于決斷。兩人相知甚深,同心協力輔佐唐太宗。
杜如晦掌管文官銓選、封賞、考績,深知銓選的弊端,有改革之意。據《貞觀政要》一書記載,貞觀三年,太宗對杜如晦說:近來吏部選拔官吏,只看其言談、文筆,不了解其德行。數年之后,本性暴露,犯了重罪,雖被懲處,但百姓已受其害。他問杜如晦:如何才能得到善良的人呢?杜如晦回答說:漢朝選官,先由州郡選,要了解被選拔的人在本鄉本土的一貫表現,然后推薦到朝廷,所以漢代人才濟濟。唐太宗準備參照漢朝的做法,對選拔官員的制度進行改革,后來因故沒有實行。
杜如晦英年早逝,46歲就去世了。唐太宗痛悼不已。有一次吃瓜,吃了一半,想起了杜如晦,馬上派人把剩下的半個瓜送到杜如晦靈前祭奠。
姚崇向皇上開條件,宋璟禁立
“遺愛碑”
唐玄宗在即位次年(713年),召見了時任同州刺史的姚崇,向他咨詢天下大事,姚崇滔滔不絕地作了回答。玄宗要任他為相,姚崇提出了條件,他說:我有十條建議,陛下如不能采納,我就不能當這個宰相。十條中有:改變武則天時代以來嚴刑峻法治理國家的做法,實行仁政;奸邪之人觸犯法律,不得網開一面,執法要從皇帝身邊的人開始;武則天時,重要位置的官員的任命,取決于宦官,不能讓宦官再干預政治。玄宗說,這十條我都能實行。第二天,玄宗就任命姚崇為宰相。
當時正值外戚、公主干政之后,綱紀廢弛,吏治敗壞。唐睿宗末年,宰相多至17人,擔任中央各部要職的官員數不勝數,機構臃腫,無法運轉。姚崇裁汰冗官,嚴格選拔官員,量才錄用,改變了官員冗濫、效率低下的狀況,收到了“天子責成于下,而權歸于上”的效果。
姚崇從宰相位置下來之前,向玄宗推薦廣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的工作。宋璟卓有成效的改革有多項。在任廣州都督時,當地土著居民多住茅屋,宋璟教人燒瓦,將草房店鋪改成瓦屋,即使發生火災,也不會延燒一大片。廣州吏民為宋璟立“遺愛碑”,宋璟上奏玄宗:請皇上下令,從我開始,禁立“遺愛碑”。玄宗采納了他的意見,從此各地都不敢立“遺愛碑”。
唐朝有一項制度,各地每年都要派遣朝集使(漢朝叫上計吏),于十月二十五日趕到京城,向朝廷報告地方政務和財政情況。春節這一天,朝集使所帶貨物都放在圓形竹筐里,陳列于殿庭。春天,朝集使返回前,大多升官。宋璟奏請一律退回朝集使所送貨物,以革其弊。
唐朝的良相,不但都是實干家,有些還很清廉,甚至清貧。據《貞觀政要》,岑文本住房低矮潮濕,戴胄居室“弊陋”,溫彥博、魏征死后,唐太宗才知兩家都沒有正廳。據《資治通鑒》,姚崇無宅第,寓居罔極寺(后改興唐寺)。王夫之《讀通鑒論》則說:“開元之世,以清貞位宰相者三:宋璟清而勁,盧懷慎清而慎,張九齡清而和。”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