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煒+++羅元婕
隨著跑步以及各種都市運動的興起,很多人的膝蓋也像村上春樹所描述的那樣——在“顫抖”。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中,脆弱的膝蓋過早受到運動帶來的損傷;而另一方面,老齡化和平均預期壽命的增加,又讓中國骨性膝關節炎的發病率在老年人中飆升,以至于關節置換成了醫院的一項熱門手術。看似最簡單的運動,跑步或快走大有門道。對于各種膝關節疾病來說,“鍛煉即藥物”。問題是——你會鍛煉嗎?
脆弱的膝蓋
2015年,美國運動數據公司(American Sports Data, Inc.)為不同種類的運動損傷的發生頻率做了個排名。在調查了1.5萬個家庭后得出的結論是,膝傷位列榜首。根據統計,每年基本上有30%~60%的人在跑步時受傷,而這些損傷中的30%~50%與膝蓋相關。
作為人體最大、最復雜的屈伸關節,膝關節如同一個軸承,在人體運動時承受著整個上半身和大腿的重量。膝關節的結構特點使得它很容易發生錯位、滑動、磨損等傷害。
“據說奔跑時每次腳著地,腿部都要承受三倍于體重的沖擊。而這樣的動作一天恐怕要重復近萬次。雖然其間夾著跑鞋的軟墊,在堅硬的混凝土地面和不妨說蠻橫無理的沖擊之間,膝蓋始終默默無言地忍受著。”村上春樹在多年的跑步經歷之后,終于意識到膝蓋的脆弱性,“平時幾乎不去思考這些,但一想,不出問題似乎倒是咄咄怪事了……膝蓋卻是無可替代,只能同現下擁有的膝蓋終生相伴,因此必須珍重之,善待之。”
“跑步膝”及其他
跑步這項運動可操作性強,裝備簡單,基本上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即使是繞著樓下小區跑上幾圈,也能燃燒不少卡路里。但是正是由于它的門檻低,讓很多人對膝蓋的保護掉以輕心。過度跨步、踮腳跑、重心太低、彎腰駝背等錯誤的跑姿不僅浪費體力并引發“跑步膝”癥狀,還容易導致足跟骨刺、足底筋膜炎、肌肉拉傷及臀部過度酸痛等一系列問題。
有些人跑步姿勢不對,但是由于他們腿部肌肉比較強壯,對膝蓋起了很好的支撐、保護作用,不大容易受傷。總的來說,強健的肌肉能受力更多,當膝蓋周邊的肌肉群、大腿肌群、胯部、骨盆周圍的組織都很強壯的時候,則能夠幫助膝蓋保持平衡與穩定,跑起來也會更加輕松。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很多人跑步前的熱身與跑步結束后的拉伸放松做得遠遠不夠,尤其是后者。運動過后,如果不做充分的拉伸放松,腿部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會牽扯膝關節,再次運動時就容易造成損傷。
張樂偉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醫院的運動醫學專家,作為一名長期為專業運動員服務的醫生,他特別強調運動前熱身與運動后拉伸放松的重要性。他補充說,有相當一部分膝關節病并非膝關節本身造成的。尤其是對于那些體重過大的朋友,在運動的時候注意保護膝關節,因為體重超標而導致膝關節負擔過重,更容易造成關節損傷。
“過度運動和肥胖,是造成關節損傷的兩大主要誘因。”張樂偉說,“在我們接觸的病人中,既有因為跑馬拉松而導致雙膝關節嚴重受損的,也有因為打網球、羽毛球等對抗性運動而導致膝關節疼痛異常的,還有的青少年過度肥胖,出現了‘大象腿,壓迫關節,導致磨損、破壞,最終需要手術治療。”
老化的膝蓋
林劍浩顯然不是那種“開刀匠”式的外科醫生,除了做手術之外,他一直在帶研究生、從事臨床研究工作。2015年11月,他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權威的學術期刊《關節炎與風濕病》上發表了關于中國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骨關節炎是一種老年性退行性疾病,所謂退行性變化,通常是因老化而造成關節處的軟骨長期活動被磨掉,關節之間缺少了軟骨的保護,活動時的接觸就由原來的面對面轉變為點對點。這時,關節再次活動就會使硬力過于集中在某一點,從而出現疼痛的感覺。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居住環境、生活方式、醫療條件存在較大差別,這些因素都可能對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患病情況產生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疾病負擔報告,從2000年至2010年,導致成年人傷殘最多的原因,就是骨骼肌肉疾病。平均壽命延長,人們參加運動的年齡要比過去高了,運動的時間也比過去長了,關節的問題就凸現出來了。
學會“省著用”
除了骨關節炎急性期與關節腫脹患者應當限制活動,骨關節炎最好的預防與治療就是鍛煉。這是因為,合適、合理的運動可以增強腿部肌肉的力量,減輕膝關節承受的應力,減緩膝關節的退化。人們應該避免的,只是那些會有損膝關節的運動與動作。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楊渝平說,保護膝關節的原則是省著用,而不僅僅是少用那么簡單,這二者是有區別的。少用就是要比正常情況要少,而省著用的意思則是,當你感覺到疼痛時,就要合理運用,避免繼續造成損傷。比如,很多人的膝關節疼痛都是因為過量運動造成的,如果你原本每天都跑10公里,但減少到5公里可能就不會疼,那就該減量,而不是完全停止跑步。省著用絕不等于干脆別用。楊渝平說,“膝關節損傷的兩大典型原因,除了過度活動,就是過少活動。”
對此,楊渝平解釋說,關節軟骨沒有“嘴”,也沒有血管供血,它要靠關節液獲取所需的氧氣和營養。而關節液里的營養需要在一定壓力下,也就是關節的擠壓與放松的交替之下,才能進入到軟骨組織之間的空隙。關節液使軟骨代謝產物通過滑膜而吸收,又把滑膜產生的營養補充給軟骨。長此以往,軟組織的耐磨性就會增強,也會更健康。而不愛運動的人,對關節軟骨的擠壓就比較少,這樣,營養和代謝產物的交換就會相應減少,容易導致關節軟骨營養不良,一旦出現損傷不易修復。“因此,那些久坐辦公室缺乏鍛煉的白領人士,也是膝關節病的易患人群。”
鍛煉即藥物
魏志越是北京一家健身會所的私人教練。魏志越發深知健康的膝蓋的重要性。他帶會員的時候,也特別注重運動前后的拉伸及膝蓋穩定性訓練。
“我帶的很多會員都是以前沒有運動基礎或運動習慣的,我會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循序漸進,教他們用深蹲、腿舉、腿屈伸器等方式鍛煉股四頭肌。肌肉量有了,和跑步有氧運動結合,提高基礎代謝率,才會有更好的減脂效果。”魏志越說,如果是過度肥胖,自身體重已經對膝蓋造成一定壓迫的會員,就較難跑步鍛煉。“膝蓋有問題,就別跑了,我會讓他們無坡度快走、騎單車、游泳或用橢圓儀做交叉性訓練。”這些運動對膝蓋的沖擊力較小,同樣適用于膝蓋曾受過傷的人。
為了不造成二次傷害,他建議,“每個人體質和受傷程度不一樣,傷后恢復性訓練的強度大小、需不需要藥物治療,都要聽醫生的。”
當然,不一定要請私教或練器械才能做肌力訓練,有些簡單的小動作在家也能做。如平躺抬腿練習,這個動作的原理在于,當雙腿伸直時,股骨和脛骨之間距離最大,軟組織之間產生一定空間。之后腿部上抬,肌肉用力,將關節中的潤滑液壓入軟組織之間的空隙,為之補充營養。長期以往,軟組織的耐磨性就會增強。此外,靠墻靜蹲(注意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坐姿兩膝之間夾排球、平板支撐等動作,都能增強腿部核心肌群的力量。
看似最簡單的運動,跑步甚至是快走,其實真的都有很多門道。比如,很多老年人喜歡爬山,但是主動使用登山杖的人比較少見。實際上,登山杖并非只是腿腳不靈便的人專用的,使用登山杖可減輕在爬山時關節所承受的30%的力量。
人們過去總以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衰老是正常的、應該的。但大量研究已經證實,運動可以延緩衰老進程,尤其是骨關節的衰老。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