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蒂亞·莫斯科維奇
清潔過頭也會得病
●凱蒂亞·莫斯科維奇

你的日常衛生習慣怎么樣?你每天早晨都洗澡嗎?還是過幾天才洗一次?你每星期都換床單嗎?還是等到發臭了才換?你多久換一次毛巾?是每星期六雷打不動定時更換?還是非要等到骯臟不堪才不得不換?
我們生活在一個干凈的時代。香皂可以殺菌,家用清潔劑號稱能殺死99.9%的細菌。簡而言之一句話,在我們眼里,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無一例外。
但有些科學家卻表示,太干凈了反而不是好事,因為這可能引發哮喘或過敏。那么,應該怎樣在過分干凈和與細菌共處之間尋找平衡呢?
得益于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的發現,我們從19世紀末就知道某些細菌可能會引發疾病。自那以后,通過改進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我們的健康狀況已經大幅改善。
然而,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誠然,的確有一些細菌會產生危害,甚至引發致命疾病,但還有很多都對我們的健康大有裨益。它們能在我們的內臟中生成維生素,還能保護我們的皮膚免受有害微生物的侵襲,并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在身體外部,細菌能夠分解有機廢物,為世界貢獻了一半的氧氣,并調節空氣中的氮氣含量——幫助地球保持適宜生命居住的狀態。如今,很多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的日常生活習慣“太過干凈”。
1989年,英國流行病學家大衛·斯特羅恩第一個提出,在幼年時期接觸細菌可以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防范過敏。

人體并非所有部位都必須像手一樣頻繁清洗
事實上,過敏源于我們免疫系統的失調,它將無害的物質錯誤地識別成了有害攻擊。美國羅素賢者學院生物學家桃樂茜·馬修斯表示,人體可能對有益的微生物反應過度,原因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忘記了如何與之共存。
因此,我們可能必須了解寄生在身體內部和表面的微生物叢是如何幫助人類的。“適應母體內的微生物叢是必不可少的步驟,這些無害的微生物會寄生在母親的內臟、皮膚和其他部位。另外,我們還需要通過環境接觸更加多樣的微生物。”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家格雷厄姆·盧克說。
首先應該從食物開始。“膳食應該多樣化,首選農產品。”盧克說。
鍛煉時最好選擇自然環境,不要去健身房。我們或許認為狗很臟,但這種動物反而能幫助多數人增強微生物多樣性,降低過敏發病率。
從某種意義上講,免疫系統就像一個農夫。它可以確保我們的身體具備各種對生長發育、生理機能、新陳代謝甚至大腦功能至關重要的微生物,同時也會進行一些除草工作,處理掉那些包含病原體的微生物。這也就難怪很多疾病都與微生物叢缺乏多樣性有關。即便如此,仍然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缺乏某類微生物會引發特定的疾病。
盧克解釋道,在幼年時盡早接觸有益的微生物,將對我們日后的健康大有裨益。例如,如果能盡早讓腸道接觸微生物,就會激活一些免疫細胞。這樣一來,等到我們逐漸長大后,腸道就不會對微生物反應過度了。盧克將這些微生物稱作我們的“老朋友”。我們正在丟掉這份友誼,因為極端干凈的環境往往導致我們無法像人類的祖先一樣與這些微生物保持接觸。

皮膚上的某些益生菌可以幫助我們防御致病菌

有的科學家認為,與細菌接觸過少可能是過敏和哮喘發病率增加的原因
這給那些想要生活得更健康的人出了個難題。究竟怎樣才能既避開致病菌,又培育益生菌呢?
盧克顯然不主張跳過洗手等必不可少的步驟。科學家認為,臟手是人與人之間傳播疾病的主要渠道之一。保持雙手清潔的關鍵不僅僅在于洗手的頻率,更在于洗手的仔細程度。專家表示,必須要使用香皂和水,還要徹底搓洗手的各個表面至少15秒鐘,然后在流水下沖洗,之后再干燥。用肥皂搓洗可以讓病菌與皮膚分離,流水則可以將其從手上沖掉。
但并不是身體的所有部位都要如此嚴格地清洗。全面而徹底的清洗會破壞正常菌叢,但正是借助它們與有害生物體的對抗才讓我們得以保持健康。如果將免疫系統置身于無菌環境中,就好比把大腦的感官功能剝奪了一樣。這最終會導致免疫系統紊亂,因此,過敏和自體免疫病例的增加與很多人太愛干凈有關。
專家不提倡每天長時間洗澡,因為這會將我們皮膚上的益生菌沖走。但的確應該勤洗經常出汗的地方,還應該每天更換內衣褲。
在家居環境中,不能為了對抗致病菌而過度清潔,只需要及時打掃即可。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教授、家庭衛生國際科學論壇主席薩利·布隆菲爾德表示,良好的衛生習慣并不是一星期一次的深度清潔,而是應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有必要的時候及時打掃衛生”。
以廚房里的砧板為例。如果你在上面切過綠色蔬菜,那么等到吃完飯再刷洗砧板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你在上面切過生魚或生肉,那就要立刻刷洗,否則就有可能令家人陷入染病的風險。畢竟,已經有充分的數據表明,大約70%的雞都受到了彎曲桿菌的污染,這種細菌會導致食物中毒,而且極易在砧板上繁殖。

如果在砧板上切過肉,就應該立刻清洗
醫院研究表明,床單和毛巾很容易傳播病毒和細菌,雖然通過科學數據明確闡述應該多長時間更換床單和毛巾,但有足夠的數據說明,這些物品會增加患病風險。建議大約每星期更換一次床單和毛巾,并且強烈不贊成人們共用擦手巾和其他個人護理物品。
溫暖潮濕的織物是病菌的天堂。正因如此,廚房和廁所的織物最好能在每次使用過后丟棄或清洗。即便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也應該在用完之后立刻仔細沖洗并晾干。清洗毛巾和床單時的溫度應該達到60攝氏度,以便殺死上面的細菌。如果水溫較低,最好使用含有“氧化漂白劑”的洗衣粉。
關于廁所,很少有人在沖水時扣上馬桶蓋。如果你那么怕麻煩,那就請記住,開著馬桶蓋就相當于敞開大門歡迎各種細菌隨意傳播和繁殖。
睡衣則是很多人日常衛生中經常忽視的另一樣東西。有調查表明,很多人一直等到睡衣發臭才會清洗。專家認為,至少應該一個星期更換一次睡衣。

養寵物狗可以幫助你加強免疫系統
整體而言,我們不能為了要接觸益生菌而重新生活在骯臟的環境中。我們只是應該保持警惕,不能讓家里總是“一塵不染”。相反,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生物學家伊卡·漢斯基說,關鍵是要經常出門,在森林里多待一段時間。“讓你的孩子在能夠接觸土壤和植被的地方玩耍,那里有豐富的益生菌。”他說,“如果你家里有院子,最好不要種草坪,讓原生植物盡量長高一些。每年修剪一兩次即可。”
研究也證實了這些好處。在不過分干凈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過敏和哮喘的發病率往往較低。某些細菌還會主動保護我們免受腸道疾病的侵擾,甚至有助于抵抗某些類型的焦慮和抑郁。
如果經常接觸家畜,并且能夠通過泥土、食物和水接觸對人體無害的重要微生物,似乎有助于提升健康水平。“接觸微生物有助于形成有效的調節路徑,控制炎癥的發生。”美國西北大學生物人類學家托姆·麥克代德說。笏(摘自英國BBC中文網)(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