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英
摘 要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高校學報辦刊的基本情況,發現當前高校學報辦刊存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辦刊模式僵硬,應變風險能力弱;質量良莠不齊,同質化問題突出;市場供大于求,缺乏競爭意識;學科專業眾多,專業編輯短缺;學報地位邊緣化,領導重視不夠。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高校學報;辦刊現狀;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0-0034-01
隨著信息的爆炸增長,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出版物大量涌現。在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學報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深入了解當前我國高校學報辦刊的基本情況,筆者設計了調查問卷,并通過電郵的方式對部分高校學報進行調查,問卷共發出100份,其中重點院校學報占20%,其他一般本科院校、高職高專以及民辦高校學報占80%;回收問卷共78份,回收率為78%。現就調查問卷結果,對高校學報發展現狀及其存在問題做出以下分析。
1 高校學報辦刊基本情況
1.1 高校學報辦刊模式
高校學報辦刊模式主要有4種,分別是綜合性、專業性、大綜合小專業和大專業小綜合。從學校類型看,重點本科院校出版的學報一般不止一種,專業性的學報、大專業小綜合以及大綜合小專業學報都有。從辦刊模式比重看,綜合性學報占總數的17.6%,這類學報多集中在民辦高校和部分高職高專學報中。專業性占比重9.9%,大專業小綜合比重是14.3%,比重最大的是大綜合小專業模式,占58.2%。
從以上數據可得知,目前大部分高校學報的辦刊模式都集中在大綜合小專業的辦刊模式上。
1.2 編輯人員情況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高校學報編輯部的專職編輯人員數量是有要求的,但從返回的問卷看,有超過半數的高校學報編輯部人員配備沒有達到國家標準,約占79.4%。據筆者了解,有些高校并沒有另配專職的編務,而將編輯部編務工作交由編輯承擔。當問到編輯人員負責學科專業欄目情況時,60.3%的受訪者表示要負責幾個學科的幾個專業,僅有9%的受訪者表示一個人負責一個學科的一個專業。這表明,高校學報編輯人員專業化水平比較低,編輯人員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雜家”。
1.3 稿源情況
從高校學報的稿件來源上看,高校學報的作者大部分都來自本校教師、科研人員以及學生。從刊登外稿情況上看,其比重在“21%~60%”間的居多,占總數的 74.4%;比重在61%~80%以上的,占總數的14%;比重在81%的,占1.3%;比重在20%以下的,占10.3%。從數據的關聯性看,選擇外稿比重高于83.4%的,都是重點院校,而低于20%的,即多為民辦高校。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學報用稿標準內向性比較強。此外,從稿源數量上看,選擇“非常充足”的占23%,選擇“總體充足,但缺好的稿件”的占69.3%,選擇“缺”的占7.7%。在組稿方面高校學報一般很少主動約稿。
1.4 學報經費來源和學校重視情況
從樣本數據上看,高校學報的辦刊經費主要來源于學校的撥款,也有的部分來源于版面費收入,但對外發行收入非常少,一般可以忽略不計。在問及學校對學報的重視程度時,對學報發展情況非常重視的有19.2%,比較重視的有42.3%,不太重視的有32.1%,而非常不重視有6.4%。結果表明,雖然大部分高校學報能得到學校的重視,但仍有部分高校學報辦刊比較困難。
2 高校學報辦刊存在的問題
2.1 辦刊模式僵硬,應變風險能力弱
高校學報發展初期,并沒有固定的辦刊管理模式[1]。隨著時間的推移,卻慢慢走向模式化之路,主要體現在辦刊的綜合性和用稿的內向性。如筆者問到受訪者所在高校學報辦刊模式時,回答有辦專業性刊物的只占比重的9.9%,其他的大部分是大綜合小專業性刊物,占58.2%。可以看出高校學報的辦刊模式深受高校的專業和學科限制。此外,在用稿方面,高校學報刊登外稿情況在21%~60%間的居多,占總數的74.4%,比重在20%以下的,也有10.3%,這說明大部分高校都會至少預留40%的版面給本校作者。
這種僵硬的辦刊模式,最終給高校學報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難題:一方面高校學報要堅持學術性,另一方面,又處處受本校教學科研水平的制約;一方面想辦出特色,另一方面,又一定要兼顧全面。編輯部自主權不多,很多時候大膽創新的辦刊思路得不到實施,最后只能按主管部門的旨意組織出版工作,從而大大影響了編輯人員的積極性。
2.2 質量良莠不齊,同質化問題突出
如果說質量是產品的生命,那么高校學報也概莫能外。然而,我國高校學報大量稿件的質量卻不盡如人意,缺乏新意,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2]。同質化現象,在我國高校學報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
一是高校學報的定位及其欄目設置的同質化。這主要是因為高校學報堅持綜合性辦刊后產生的結果。高校專業學科有多少,欄目設置就有多少,力求涵蓋所在高校的所有學科專業。其實,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辦校特色和專業優勢,如果高校學報抓住這一點,合理定位,這種欄目設置的同質化問題是可以避免的;二是稿件內容的同質化。內容同質化主要表現在稿件主題相同,觀點相同,缺乏新意,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是在低水平的重復。筆者嘗試在中國知網上搜索“篇名”是“高校學報定位”的稿件,結果就有471篇,全文有高校學報定位的,多達9 744篇。隨機下載幾篇文章查看,發現所講的內容大同小異,沒有多少創新性。
2.3 市場供大于求,缺乏競爭意識
在我國,國家對期刊市場準入統一實行“審批制”,并嚴格控制期刊的公開出版刊號數量。相對于嚴格的準入機制,長期以來卻沒有形成健全的退出機制。所以,期刊尤其是高校學報自其刊號取得后,就極少會被退出。
高校學報辦刊質量問題,雖然已遭人詬病,但學報編輯部的日子還是過得非常安逸。當筆者在問卷調查中問到高校學報稿源情況是否充足時,100%的具有公開刊號的受訪者表示,稿源充足。正因為這樣,高校學報在組稿方面,往往表現為“等稿”,來什么稿就看什么稿。然而這種“等稿”的組稿方式很難等到好的稿件,在這方面69.3%的受訪者認為,稿件充足,但缺好的稿件。要辦好學報,必須要有競爭意識,想方設法提高稿件的質量,主動組稿。
2.4 學科專業眾多,專業編輯短缺
一般來說,學報編輯人員的編制設置能達到一個學科專業配置一名專業編輯人員是最理想的。從調查看,60.3%的受訪者表示要負責幾個學科的幾個專業,僅有9%的受訪者表示一個人負責一個學科的一個專業。這表明,我國專業編輯人員還遠遠不夠。學科各有專攻,編輯即使知識面再寬,有很多稿件還是很難把握的。但現在高校學報的編輯人員配置上卻與之相去甚遠。學科的眾多,與專業編輯人員不足,束縛了高校學報的發展。
2.5 學報地位邊緣化,領導重視不夠
領導的重視是高校學報各項工作得以開展的重要保證。然而,現在有很多高校學報卻不被領導重視。調查發現,有32.1%的受訪者認為領導對高校學報的發展不太重視,甚至有6.4%的受訪者認為非常不重視。深究其原因,受訪者表示,是領導沒有充分認識到高校學報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正因領導不重視,編輯人員的工作熱情就大打折扣了,提高辦刊質量就成為一句空話。
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學報在辦刊中存在的問題已越來越凸顯。克服這些問題,需要思考的問題很多,如出版理念的更新、出版方式的轉變、編輯素質的培養等等。
參考文獻
[1]仲偉民,朱劍.國高校學報傳統析論——兼論高校學報體制改革的目標與路徑[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7(5):20-34.
[2]方月嬋,馮上斌.高校學報發展問題的社會學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0(1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