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宅巍
?
美英記者筆下的南京保衛戰
□孫宅巍
在 79年前舉世矚目的南京保衛戰中,有一批美英記者,對中國人民抗戰懷著深厚的同情與敬意,活躍在硝煙彌漫的南京城郊,客觀、公正地及時報道了南京軍民的保衛首都之戰。它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美英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戰事業的關注與支持,留下了一段中西方人民之間交往與友誼的美好記憶。
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后,南京開始成為日軍空襲的重要目標。日機對南京高密度的轟炸,給南京城市建筑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大批平民百姓在空襲中喪命或受傷。美英記者及時從南京發出電訊,報道空襲造成的慘劇,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日本侵略者的譴責與對南京人民的同情。
1937年8月20日,一批日機轟炸了南京中央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及時發出了有關此次空襲造成的損失及日本飛行員被俘的電訊。該電訊稱:“今天,14架日軍轟炸機趁著黎明對南京發動了空襲”,“南京中央大學醫院被轟炸后起火,據報道,有10多名中國平民遇害。中央大學圖書館也遭到嚴重破壞……3名日軍飛行員今天逃過一死,他們的戰斗機在浙江上空被擊落。這3人被送往南京與其他4名被俘的飛行員關在一起。”一周后,駐南京的美聯社記者,根據自己在空襲現場的觀察,再次發出電訊,強烈譴責日機對南京貧民居住區的狂轟濫炸。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說:“日軍轟炸機今天對首都最貧困地區的轟炸造成150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在慘不忍睹的泥巴屋廢墟堆里保持踡縮姿勢的燒焦的尸體。他們看不出這些空襲對日本人有任何軍事上的好處,哪怕是一點點。”
9月中下旬,日本海軍航空隊對南京實施了為期一周的大規模空襲行動,共出動飛機289架次,進行了11次轟炸,計投彈32.3噸,給南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美英記者及時報道了這一瘋狂的罪惡行徑。美國記者德丁于9月20日的電訊中寫道:“今天上午,50架日軍飛機對南京全城除新居民區以外所有地區發動了令人恐怖的3小時空襲……在空襲還在繼續進行的過程中,記者就驅車快速趕往現場,目睹許多平民被炸死。記者估計現場附近有50人被炸死。”英國路透社記者,則報道了9月25日日機對南京轟炸的慘狀,并揭露了日機襲擊醫院完全是故意的,“決非誤認目標”。消息稱:“平民死傷達600人。自上午9時半迄下午4時半,日機先后五次侵入南京上空,共擲炸彈500枚……據中央社稱,日機轟炸中央醫院決非出于誤認目標,因屋頂上漆有大紅十字符號及‘中央醫院’四字。”

《紐約時報》記者蒂爾曼·德丁
日機對南京的空襲,一直延續到12月中旬城陷前夕。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駐遠東記者司迪爾不停地驅車追蹤日機空襲的實況,記錄下了那些在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悲慘景象。他在12月10日發回的電訊中寫道:“一天的轟炸、掃射將數以百計血肉模糊、肢體破碎的人送進醫院,將其他殘缺不全、失去生命的軀體奇形怪狀地散落在彈坑四周。”
活躍在南京的美英戰地記者,在報道日機空襲對南京人民造成深重苦難的同時,還特別注意向世界報道南京軍民在防空作戰中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
8月15日,20架日機首次空襲南京。中國空軍與地面防空炮火立即奮起迎擊,擊落、擊傷日機多架。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及時發出電訊,以贊許的口氣稱:“中國空軍騰空而起,在空中與敵人搏斗。市內及周圍山上的防空炮開火,空中飛舞著爆炸的炮彈”,“中方事后報道說,有6架敵機被擊落。而獨立觀察人士則聲稱,至少3架日軍飛機被擊毀”。
在9月22日,日機對南京大規模空襲,美聯社駐南京記者及時發出空戰電訊,快速傳遞了中國空軍與地面防空部隊勇敢作戰的行動及所取得的驕人戰果。《紐約郵報》于當天報道稱:“日軍飛機尚未出現,13名中國年輕飛行員就駕著美制殲擊機在隆隆的引擎聲中飛上天空,朝著西北方向飛去,以迎擊敵機。……設置在古城墻邊丘陵上的中國軍隊高射炮立即開火,炮彈在空中形成了名副其實的鋼鐵颶風。中國殲擊機猛烈沖入日軍飛機群。不久,4架日機冒著火焰墜落下來。”
后來,美國《時代》周刊也刊發了美聯社記者從南京發出的空戰消息。該刊報道了9月23日又一場激烈空戰中,中國空軍成功驅趕日機的戰況,并以贊揚的口吻宣稱中國軍民士氣高漲,仍然掌握著首都上空的制空權。
在對南京上空激烈空戰的報道中,英國路透社記者也快速報道中國空軍擊落日機、“環飛揚威”的英雄戰績。其10月12日快訊稱:“未幾,中國驅逐機飛臨敵機一架之上,以機槍猛射,敵機中彈起火,墜落于門東某姓之宅……鐘鳴三旬,敵機絕跡天空,僅中國驅逐機環飛揚威。”
南京守城官兵在一周多的戰斗中,先后在外圍與復郭陣地與強敵進行了頑強的拼搏。他們在句湯線、淳化鎮、紫金山、光華門、雨花臺等陣地均留下了光榮的戰斗紀錄。駐南京的美英記者于炮火中,忠于職守,對中國軍人為保衛國土的勇敢犧牲精神和打擊日軍的戰績,作了大量的報道,對于堅定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都發揮了重要影響。
美國《紐約時報》根據戰地記者發回的快訊,對發生在南京郊外的戰斗,作了最早的戰況報道。該報在12月8日的消息中稱:“今天兩支日本部隊對兩座南京古城墻城門發動的猛烈攻擊被中國守軍打退,戰斗中,日軍遭受1000人的傷亡……日軍的前鋒已抵達外城麒麟門,但在遭受重大傷亡后被中國守軍趕了回去。”美國記者德丁于12月9日發回的專訊則描述了中國守軍“拼死抵抗”的細節。他寫道:“在南京周圍十英里的半圓形防線上,中國軍隊在各個戰場拼死抵抗,阻止日軍向前推進,中日雙方的主力部隊已經激戰數周,雙方都有嚴重傷亡”,“據中方報道,日軍為打通通往南京南大門而在秣陵關、牛首山發動的兩次協同進攻已被壓制。據說參與進攻的日軍有3000人,備有坦克。據報道,其中5輛被繳獲。中國守軍報告,在當天戰斗中,有14位軍官和370名士兵陣亡。”
美國新聞記者高度贊揚南京守城炮兵對進攻日軍的頑強阻擊。《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司迪爾于12月10日從南京發出電訊稱:“中國部隊的官兵們,只要有城墻在他們和日軍之間存在,就頑強抵抗著。中國軍隊的炮口,炮彈一個接一個地打出。”同一天,《紐約時報》記者德丁發出特電,稱贊“中國軍隊抗戰斗志高昂”,他寫道,“中國軍隊的炮彈給予日軍前線嚴厲打擊,防止敵軍布置陣地,準備重炮壓制南京。雖然遭受了日軍空中懲罰性轟炸,中國軍隊仍據守著前線”。英國路透社記者史密斯12 月12日從意大利大使館的屋頂上,觀察到了中日雙方炮火的激烈交鋒。他寫道:“南面的三處大火將高聳入云的煙柱推向空中。炮火摧毀城西山上水利設施的巨聲震撼了整個南京城。城西山丘上的中國炮群仍在反擊。”
在中國軍隊退守復郭陣地后,日軍曾用飛機向守軍投下“勸降書”,但這一“勸降”的舉動遭到了南京守軍的堅決拒絕。他們堅定地表示“誓與南京共存亡”。美英記者及時報道了南京決不屈服的戰斗姿態。英國通訊社發表記者報道稱:“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在電話中向在漢口的中國軍隊的高級官員報告說,中國軍隊的士氣依然高漲,戰況正向有利于中國軍隊的方向發展……”
自12月10日日軍向南京城垣發起總攻后,中日雙方部隊在南京古城墻附近展開激烈搏斗。守城官兵雖然知道戰局的失敗已無可挽回,但仍奮不顧身,以死相拼。美國《紐約時報》記者阿本德在《南京遭圍困》的特訊中報道說:“中國軍人在南京再次展現了能夠經受艱難困苦的非凡能力,并在任何軍人都為之膽寒的條件下堅守陣地”,“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沒有酬勞,吃不飽,也沒有條件救護傷員,但是中國軍人逼迫日軍為城門附近每一寸土地付出巨大的代價”,“從光華門城墻上的許多地方,從紫金山上以及南京周圍的其他制高點,近50個小時,日軍將各種炮彈、機槍火力傾瀉入南京城內。每一個小時都有空襲轟炸,但中國軍人仍進行著不畏犧牲的戰斗”。
12月12日,唐生智向衛戍部隊下達了撤退令。在撤退過程中,仍然有守城官兵為阻敵前進而不惜獻出生命的壯舉。美英記者的戰地報道中,也為南京保衛戰中的勇士們唱出了最后的贊歌。英國路透社記者史密斯于12 月12日的電訊中寫道:“下午晚些時候,大批中國軍隊開始從城南撤退,紀律良好的部隊有秩序地向北撤退。只有約1000人奉令留守城南,他們勇敢地堅持巷戰,直到午夜時分全部被殲滅”,“擔任后衛的部隊勇敢地戰斗,阻遏日軍前進。機槍通宵達旦猛烈地掃射,在午夜時分達到最高潮,許多城防軍隊的軍人在城外戰死,目擊者后來在那兒見到上南京保衛戰中的中國軍隊防空機槍陣地千具中國軍人的尸體”。
美國派拉蒙新聞電影社的攝影記者門肯在南京城陷后發出的一篇電訊中,稱贊一位守軍二等兵是“未被頌揚的英雄”。他在電訊中寫道:“對我來說,南京城陷之際,未被頌揚的英雄是位無名的中國二等兵。他的行動也許救了我和來自德克薩斯州的《紐約時報》記者弗蘭克·蒂爾曼·德丁的命。我們在中央飯店附近的中山路上行走,這位二等兵示意我們到路邊去,他正和一群士兵進行最后的抵抗戰斗。我們彎腰鉆進安全地帶后,日軍的坦克在街上隆隆駛來,機槍噴著火舌。坦克走后,我們發現二等兵和他的戰友都倒在街頭犧牲了。”美聯社記者則根據“來自南京的零星報道”與“停泊在長江上的外國軍艦發出的無線電訊”,報道了中國軍人在城陷前夕進行的“幾乎是自殺性的搏斗”的情景。電訊稱:“數股中國軍隊被困在城內,繼續與日軍進行著幾乎是自殺性的搏斗,或以建筑物為屏障阻擊日軍,以遲滯占領者的進程。”這些報道,在客觀的敘述中,飽含著對中國軍人處境的同情,以及對其犧牲奉獻精神的贊揚。
美英記者富于激情的戰地報道,讓世界人民及時了解了南京軍民保衛首都、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局真相。報道彰顯了美英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戰事業的支持,及對日本軍隊侵略行徑的譴責。這些報道,不僅給悲壯的南京保衛戰留下了一部真實的記錄,而且極大地鼓舞了南京軍民和全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是中西方人民共同捍衛世界和平的光榮篇章。(編輯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