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君 鄧卉 楊春華
人物簡介:
盧小玲,女,中共黨員,醫學博士、博士后,免疫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廣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2007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并獲博士學位,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后出站。2012-2013年美國德州醫學中心高級訪問學者。曾任復旦大學免疫學講師,現任國家生物靶向診治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廣西生物靶向診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廣西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免疫學會理事,廣西免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免疫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信同行評審專家,Biomaterials、Vaccine等SCI雜志評審專家。長期從事腫瘤生物靶向診治應用基礎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國際合作項目、“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1項、省級項目5項,在Journal of Hep-at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雜志發表SCI論文41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共同通訊作者SCI論文30篇。申請國家專利18項,國際專利1項,授權專利3項,參編教材2本,獲廣西青年科技獎、香港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
免疫學是人類健康的前沿陣地和最后保障——國際免疫學聯合會副主席阿爾伯托·曼特瓦尼教授的論斷。
“免疫”一詞由拉丁文“immun-is”而來,其原意為“免除稅收”,也包含“免于疫患”之意。免疫學是研究生物體對抗原物質免疫應答特性及其應用的生物醫學科學,是一門典型的帶著“十年磨一劍”意味的二級學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教授說,過去研究者認為腫瘤等疾病與免疫密切相關,而隨著免疫學研究的推進,“很少有疾病和免疫沒關系”,“免疫學已經深入到了過去認為與其無關的疾病研究領域”,它不僅僅局限于腫瘤免疫學治療,甚至在器官移植、慢性感染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會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的免疫學研究有自己的優勢,如天然免疫、免疫調節機制以及免疫產品方面,在世界上已占據一席之地。2010年,一位完成免疫學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女學者,從華中科技大學來到廣西醫科大學,開始她在八桂大地的教學科研征程。
“免疫學特聘教授”帶隊奪得“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稱號
從湖北咸寧考入華中科技大學,盧小玲完成免疫學碩博連讀研究生學業后,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聘為免疫學講師,半年后回到母校做博士后研究,她說:“我一直覺得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快樂的原因就是清楚自己奮斗的目標。”
200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面向海內外公開選拔、重點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廣西醫科大學生物靶向診治研究中心應運而生,并向盧小玲伸出橄欖枝,2010年,盧小玲作為“免疫學特聘教授”出任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教研室主任、生物靶向診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并與十多名學成歸來的留學人員和博士生導師組建了一支攻關團隊,一舉拿下“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團隊”稱號,成為廣西首個獲得此項榮譽的醫學團隊,建立了十大創新研究平臺,盧小玲這樣闡述團隊的研究方向:“運用當代最前沿的生物靶向診治新技術、新方法,針對人類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早期預防進行全方位研究。當前治療腫瘤的方法有手術、化療等,但這些方法難免殃及池魚,會殺死正常細胞或者難以清除殘余的腫瘤細胞,而用人類的免疫系統抵抗腫瘤是我的夢想,也是主攻方向。”
2011年,盧小玲作為團隊帶頭人,加上一批長期從事臨床內科、外科學、移植醫學、生物傳感、分子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免疫生物治療、生物醫學工程的專家、學者組成一支志同道合的創新團隊,以“原發性肝癌生物靶向診治研究”為主線申報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主要從事人類重大疾病生物靶向診斷與治療研究,該團隊在溶瘤藥和新型細胞疫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處于相關領域的國際前沿。
創新團隊組建并進入申報籌備階段,盧小玲作為申報答辯人,反復修改、演練申報展示PPT,這支來自廣西的團隊雖然沒有院士牽頭,卻在選拔過程中脫穎而出,吸引了由院士等頂尖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專家組的目光,贏得同臺競爭者的尊重,最終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稱號,并獲得300萬元科研經費。
為肝癌高發區——廣西找一條“抗癌出路”
“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人才濟濟,如何當好團隊帶頭人?盧小玲說:“團隊合作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發展。”盧小玲倡議并實施團隊成員可共同申報與實施科研項目、共同撰寫和發表科研論文、共同組織與參與學術活動,并能共同享用科學資源與成果。
幾年來,這支國家級團隊以生物靶向診治研究為主攻方向,著重從臨床醫學、生物傳感、免疫學、移植醫學、生物醫學工程、預防醫學與藥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角度,對區域性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學、發病機制及診斷與治療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廣西作為我國肝癌高發區,肝癌死亡率位于廣西惡性腫瘤死亡率的首位,尋找治療肝癌的新技術、新方法尤為迫切。
廣西醫科大學生物靶向診治研究中心率先瞄準這一研究方向,以肝癌的生物靶向診斷和治療為主要切入點,發揮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實質性融合、理科與工科有機結合的優勢,努力探索高發病率、高死亡率肝癌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有效治療新策略——生物靶向診治新技術、新方法。
盧小玲說:“任何環節的突破性成果,將無疑為攻克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肝癌帶來新的希望,對其他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也將會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由此,盧小玲帶領“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全力投入“原發性肝癌生物靶向診治研究”“M介導/CpG-ODN激活腫瘤特異性DC生物反應器抗癌作用研究”等11項國家級項目研究,先后在Journalof Hepat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雜志發表SCI論文41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共同通訊作者SCI論文30篇;申請國家專利18項、國際專利1項,授權專利3項;參與編寫教材2本。
憑借出色的業績,盧小玲獲得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香港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廣西青年科技獎、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等光榮稱號。
在科技成果應用領域,廣西醫科大學生物靶向診治研究中心緊緊圍繞國家生物醫藥領域和廣西的千億元產業方向,采用國家頒布的“2011計劃”政產學研用創新模式,以人類重大疾病生物靶向診斷和治療為科技創新特色,取得了突出的業績,2013年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生物靶向診治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其中,溶瘤藥創制研究目前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矚目,為肝癌高發區廣西找到一條“出路”,為人類攻克腫瘤帶來曙光。
育人就是“育智”
“從醫救人自然功德無量,但是培養更多的醫學人才,同樣有益于社會。”在投入科研工作的同時,盧小玲每年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還擔任本科《醫學免疫學》等相關課程的授課任務。
《醫學免疫學》是一門基礎課,內容重要卻也枯燥,盧小玲卻講出了“火花”,她語言幽默風趣,擅長理論結合案例,把艱澀的醫學概念解釋得趣味十足。比如,講免疫系統,盧小玲會告誡女學生不要剃腋毛,因為那是人體天然的免疫排毒系統,剃掉后可能會引發乳腺增生。她說:“自然就是美。”這樣的老師讓人印象深刻、讓人追捧,學生賴春慧說:“曾經有一門課是30名同學必修課,結果可以容納300人的大教室幾乎坐滿。”
一位學生曾給盧小玲發來一條短信:“老師,你待我們就像自己的孩子。很感謝您在我最迷茫無助的時候為我指點迷津。”盧小玲深感欣慰:“在講課時,我結合專業知識來談自己的人生體會和看法,用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影響學生,讓學生不但能學到專業知識,還能收獲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嚴謹——是學生對盧小玲的另一個評價。
每天晚飯后,盧小玲都會再回到實驗室,指導學生做實驗,直到深夜12點才離開。星期六上午,盧小玲要召集實驗室的老師、研究生、大學生創新團隊的本科生們開組會,全方位了解實驗室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在去美國學習一年期間,盧小玲利用晚上時間開視頻會議,從不間斷。
嚴謹的工作作風贏得學生的敬意,他們充滿感激地說:“盧老師對我們的嚴格訓練跟‘985、‘211高校同等要求,對我們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在與一流院校的實驗室交流時,我們充滿自信。”
除了嚴謹,盧小玲給予學生更多的是無微不至的關懷。
趙菁是2012級的碩士研究生,剛入學時趕上盧小玲赴美國學習一年,沒能跟隨導師的趙菁在實驗中一再失敗,心情沮喪,產生了退學的念頭。盧小玲從美國打來電話勸慰趙菁:“選擇了就不要逃避,如果現在遇到困難就逃避,以后遇到事情也還是會逃避,你一定要堅持。”隨后,盧小玲通過視頻輔導,指引趙菁順利開展學業。
為了讓學生開闊眼界,盧小玲邀請我國免疫學界的泰斗龔非力、金伯泉等人前來講學。當國內外免疫學會召開學術會議時,盧小玲都極力推薦并資助更多的老師、研究生參會,給他們提供學習機會。學生在實驗中遇到難題,盧小玲及時點撥,指明一條新路。學生申請到課題,盧小玲總會幫忙詢問國內有哪些先進設備、合適的資源可以使用。學生要畢業,盧小玲四處打聽哪里有就業需求,及時將就業信息發給每一位畢業生,她說:“沉浸在積極向上的人生夢想奮斗過程中會讓人感到快樂,精神上會覺得很富有,活得也會有價值。我也希望我的學生能有愛心、恒心、熱心,在自己未來的人生路上不畏艱難、執著追求,充滿激情地生活。”
喜歡穿旗袍的盧老師溫婉如春,愿她在中國免疫學征途上贏得更多的春天般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