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
距今12,500萬年前,在中國遼寧省的森林里,冉冉升起的太陽照耀著大地,早晨的空氣顯得格外清新,熱河生物群的動物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一群孔子鳥從山上的森林中飛來,當它們飛過森林到達開闊地時看到了兩只正在進食的東北巨龍。東北巨龍是這里最大的動物,它們抬起長長的脖子就能夠到樹冠上的葉子,而旁邊的兩只錦州龍因為體形沒有那么高大,就只能吃些靠近地面的植物。
在東北巨龍悠閑地享用美餐的時候,突然聽到錦州龍響亮的叫聲,東北巨龍下意識地抬起頭,發現一只華麗羽王龍從不遠處走了過來。華麗羽王龍身上長有羽毛,身形健壯,腦袋上的大嘴中長著兩排鋒利的牙齒。作為頂級掠食者,華麗羽王龍不懼怕任何動物,哪怕是體形比自己大得多的東北巨龍。
正在步步靠近的華麗羽王龍使開闊地周圍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錦州龍已經退到了森林邊緣,如果有什么風吹草動,它們會立即鉆進茂密的樹林中去。個頭較大的東北巨龍則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眼睛死死地盯著華麗羽王龍。華麗羽王龍感受到了來自不遠處的目光,不過它已經習慣了這種一出場就受到各種關注的待遇。華麗羽王龍晃了晃腦袋,徑直向前走去,甚至都沒有理會錦州龍和東北巨龍,看來它今天早上并不餓。華麗羽王龍的離開使這個早晨又變得寧靜如初,不過這個兇殘的大家伙用不了多久就會暴露本性,展開血腥殺戮。
華麗羽王龍被發現
華麗羽王龍的化石發現于遼寧省北票市巴圖營鄉附近,第一次被發現時,就同時找到了三具化石。其中最大的一具化石被山東省諸城市的諸城恐龍博物館收藏,另外兩具化石被內蒙古二連浩特的恐龍博物館收藏。這兩具羽王龍化石屬于未成年個體,而且兩具巨大的化石保存在同一塊巖板之上,十分難得。
為了揭開化石主人的真正身份,山東諸城博物館在2009年邀請著名古生物學家徐星對來自遼寧省的化石進行研究。第一眼看到化石時,徐星就被其巨大的體形和骨骼周圍的羽毛印痕深深吸引,他意識到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為了搞清楚化石中恐龍的相貌特征,他們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團隊。經過研究,古生物學家們在2012年4月將其正式命名為華麗羽王龍。
兇猛的大塊頭
華麗羽王龍是大型的食肉恐龍,其體長9米,身高3米,體重約1.4噸。雖然華麗羽王龍的個頭不小,但是其體形偏瘦,與同長度的其他食肉恐龍相比,華麗羽王龍的體重要輕一些。
華麗羽王龍的大腦袋約1米長,在頭頂中間有一道從鼻子延伸至眼睛上方的隆起脊冠,這道脊冠表面滿是褶皺,并不光滑,眼睛后面有一對向上突起的小尖角,不過這對尖角太小,無法作為武器使用。華麗羽王龍真正的武器是長在大嘴中的那兩排鋒利牙齒,這是它們獵殺其他動物的工具。
華麗羽王龍的大腦袋后面是細脖子和強壯的身體,身體后面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胸部長有一對較短的前肢,前肢前端長有三根手指,手指上有長長的尖爪;與較短的前肢相比,它們的后肢長而健壯,兩條發達的大長腿使它們奔跑起來非常迅速。
華麗羽王龍最特別的地方是身上的羽毛幾乎覆蓋了全身。從化石中保存的羽毛印痕看,羽王龍脖子上的羽毛長約20厘米,前肢上的羽毛長約16厘米,尾巴上羽毛的長度雖然不能確定,但是可以看到羽毛與尾巴之間有30度左右的夾角。
考古學家徐星曾經打趣地說:“我個人更喜歡用‘小雞身上的絨毛來形容它,這種毛與鳥類的體羽是有區別的。”盡管華麗羽王龍最長的“絨毛”比小雞都大,不過這句話點明了華麗羽王龍身上呈簡單絲狀的羽毛是非常原始的,其功能是保溫。不要以為華麗羽王龍長著“小雞的絨毛”就膽怯溫柔,它們絕對是最兇猛的超級“古巨雞”。
遼西的“羽毛怪”
羽王龍是著名的熱河生物群成員,生活在距今約12,500萬年前至12,100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據推測,當時遼西地區的氣候可能與現在相似,在寒冷的冬季,羽毛能夠幫助華麗羽王龍減少熱量的散失,這種現象類似于人們熟悉的猛犸象和披毛犀,為了適應寒冷氣候,身體表面發育出厚厚的毛來保暖。當時的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地面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森林中間有許多池塘湖泊。
在白堊紀早期的遼寧,許多種恐龍與華麗羽王龍生活在一起,包括著名的中華龍鳥、尾羽龍、北票龍、鸚鵡嘴龍、錦州龍和東北巨龍等。在華麗羽王龍眼中,身邊的恐龍不過是食物罷了,它們會獵殺這些可憐的家伙。這不只是我們的猜想,有化石為證。古生物學家曾經在一塊屬于東北巨龍的肋骨化石中發現了一顆食肉恐龍的大牙齒,華麗羽王龍毫無懸念地成為“頭號嫌疑犯”。看來,作為熱河生物群中的頂尖食肉動物,身披長毛的華麗羽王龍是當時許多動物的噩夢呢。
華麗羽王龍的發現,讓人們認識到,原來大型恐龍也會有羽毛,這顛覆了恐龍在大型化過程中羽毛會逐步退化的觀點,加深了古生物學界對恐龍羽毛衍化復雜性的認識。相信未來我們還會發現更多不同種類、不同習性的恐龍,為我們進一步探尋這個龐大的、神秘的古生物家族提供依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