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有什么重大意義?
筑牢“中華水塔”的重大歷史使命
三江源作為“中華水塔”,維系著全國乃至亞洲水生態安全命脈。區域內發育和保持著世界上原始的大面積高寒生態系統,尤其是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濕地、高寒草原草甸,具有極其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三大河流年均出省水量達600億立方米左右,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之稱。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緊迫現實需要
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就是要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調互促機制,搭建起牧民群眾發揮生態保護主體作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平臺與載體,從而不斷激發當地牧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的動力,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與牧民轉崗就業、提高素質相結合,與群眾增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的共贏之路,努力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先行區,實現生態良好、牧民富裕、社會和諧,各民族共同邁進全面小康社會。
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的重要改革措施
實現“兩個統一行使”、改變“九龍治水”,是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核心任務和重要目標。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就是要著力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實現對三江源典型和代表區域的山水林草湖等自然生態空間的系統保護,統一用途管制,統一規范管理,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成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示范區,實現三江源地區重要自然資源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促進自然資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續利用,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子。
未來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什么樣?
未來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按照生態系統功能、保護目標和利用價值將各園區劃分為核心保育區、生態保育修復區、傳統利用區等不同功能區,實行差別化保護;按照山水林草湖系統治理的要求,統籌實施三江源二期、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項目,開展綜合治理;強化生態保護的政策支撐,實行與國家公園體制相適應、有利于嚴格生態保護的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構建保護野生動物長效機制,對牧民因保護野生動物繼續減畜造成的損失予以補償;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設計生態旅游線路、環境教育項目。把縣域或重點城鎮作為公園的支撐服務區,集中布局公共服務和訪客接待、交通運輸、自駕營地、醫療救護等設施,盡可能減少人為活動對園區自然生態的干擾和影響。相信試點后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能夠與美國黃石公園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