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一個縣一年有10位局長、副局長提出改任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等虛職崗位;發改局長、財政局長等實權人物也申請“實改虛”……近日記者在多個縣調研了解到,在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下,超發獎金、超配職數等非常規的干部激勵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動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權力受到監督,“無油水可撈”成為常態。于是,盼望從風險和壓力大的實職改任清閑但待遇不少的虛職,已成為一些基層局長、副局長們的官場心態。
在以前,一個縣里的局長、副局長可都是炙手可熱的崗位,是官員們爭搶的“香餑餑”,而如今,在一些地區,這些實職崗位竟然不那么受待見受“珍惜”了,甚至成了一些官員眼里的“燙手山芋”,出現了部分官員棄實職求虛職的“反?!爆F象,發人深思。
誠然,這種現象反映出了積極的一面,說明反腐整風有了明顯效果,官員的權力運用受到了有效的制約,對官員的管理越來越嚴格、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到位了。但也暴露出至少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有些地方、有些部門的虛職崗位過于清閑,沒負擔,沒壓力,沒風險;其二,有些官員工作價值觀不端正,私心太重,缺乏擔當,彼時追求官位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權力的“油水”和虛榮,而現在風紀日緊,不能亂用權力了,難以撈油水了,為官用權的風險大了,且工作壓力大了,就又想舍棄官位和權力,推掉責任,找個輕松的地方歇著,追求安逸。
針對這些問題,地方黨委和政府首先要加強對官員的職業信念教育,引導官員樹立正確積極的工作意識、為官意識、用權意識、責任意識,在對待崗位、官位和權力時能夠多一點公心,少一點私心。其次要加強對官員轉職轉崗的審核把關,要根據官員的年齡、能力、作風等因素安排官員的崗位和職務,如果官員仍勝任實職崗位,就不宜安排虛職崗位,即便官員提出棄實轉虛的申請,也不予批準。如果官員確實不能勝任實職崗位,即便官員未提出申請,也應安排其轉任虛職。而如果一些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懶政怠政庸政,經教育后仍不改正,不僅不能再讓官員擔任實職,還有必要降級降職甚至撤職。第三,不能讓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等虛職崗位成為“休閑驛站”、“太平崗”、“養老崗位”,虛職崗位的職務可以虛,但職責不能虛,工作不能虛,責任不能虛,有關部門要給擔任虛職的官員分好工,壓好擔子,并用統一標準來考核虛職官員與實職官員,從而讓虛職官員有事干,有壓力,有動力,讓虛職官員也充實起來,忙起來。第四,鑒于同級別的實職和虛職待遇差距微乎其微是一些官員棄實轉虛的原因之一,有關部門不妨調整一下這種差距,把待遇向處于一線承擔更多責任和壓力、付出更多汗水的實職官員適當傾斜,也給予他們更多評先評優晉職的機會,以此來激勵官員們珍惜、熱愛一線實職崗位,增強奉獻意識,鼓足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