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左鳴



引言
地球地質史上曾經出現(xiàn)多次冰河期。關于冰河期的成因,一直有多種看法,基本上分為兩大類,即天文學成因說和地球物理學成因說。天文學成因說,主要考慮的是太陽、其他行星和地球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比如有文獻指出:“水星、金星、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當它們在公轉運動中,周期性地會合于一條直線時,水星、金星阻斷了地球熱源,地球大幅降溫造成了冰河期的發(fā)生。”【1】而地球物理成因說,考慮的影響因素則比較多,有大氣物理方面的,也有地理地質變化方面的。比如認為火山大爆發(fā)時,火山灰阻止了太陽的輻射量,還有地球構造運動變化的影響等等。但是筆者則認為,暗物質云運動抵達地球所在的空間,應是致使地球形成冰河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如有文獻所指出的那樣,“地球上一切能量都來源于太陽,大氣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球晝夜溫差小,平均氣溫穩(wěn)定。太陽是通過熱輻射形式向地球輸送熱能的,熱輻射具有極強的方向性。只要來自太陽的熱能被阻隔一段時間,輻射不到地球上時,大氣就失去溫室效應的作用,地球在純失熱狀態(tài)下過速降溫,冰河期的氣溫條件就形成了。”【1】那么,究竟是什么阻斷了來自太陽的熱能輻射到地球表面呢?筆者認為在以上分析的各種原因中,最大的可能是暗物質云。
有文獻指出,宇宙大爆炸以后形成的溢散態(tài)物質空間既有顯物質粒子,還有暗物質粒子。其中暗物質粒子會聚合成暗物質絡合物,它和顯物質一樣具有質量引力,但卻和光、磁不發(fā)生反應,所以稱為暗物質。【2】暗物質既然是以絡合物的形態(tài)存在于宇宙中,那么這種絡合物就是類似于云狀的物質,所以我們不妨把它稱之為暗物質云。為什么暗物質云會對地球環(huán)境溫度產生影響,并使地球形成冰河區(qū)呢?暗物質在宇宙中的成因機理及其特性又是怎樣的呢?本文將對此進行推測式的探析:
宇宙中暗物質云對地球環(huán)境的影響
一陰一陽謂之道,宇宙中既有物質,還有信息。物質中既有顯物質,還有暗物質。顯物質在宇宙中,突出地表現(xiàn)為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星球,這些星球都在無休止地運動著。那么暗物質在宇宙中如果主要表現(xiàn)為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暗物質云的話,由于它們具有了引力、質量的特性,則就必然也和顯物質一樣永遠處于運動之中。假如有一天運動中的暗物質云和地球遭遇了,那會怎么樣呢?會和小行星撞擊地球一樣,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嗎?我們不妨作出以下推測。
暗物質云進入太陽系所形成的冰河期現(xiàn)象
假如太陽系按照現(xiàn)在的位置,隨著銀河系旋動著運動到地球時間本世紀末某個時段時,地球開始出現(xiàn)了短時期(假定為半個世紀)的冰河現(xiàn)象。如果此時既沒有太陽系內其他星球與地球的相互位置發(fā)生了重要變化,也沒有出現(xiàn)火山大爆發(fā),造成了火山灰遮天蔽日的現(xiàn)象。那么,我們可以推測,這樣的冰河現(xiàn)象很有可能是暗物質云所導致的。
我們不妨進一步假設,如果在地球所處的銀河系的第一與第二旋臂間的間隔空間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直徑為5×104個太陽大小的較低密度的暗物質絡合物團(云),并且不斷地向著銀河系的中心區(qū)運動。我們接著假定,這樣的暗物質云團,是由銀河系引力邊界進入旋臂的間隔空間的,隨著旋臂間隔空間的旋動運動,正在向著銀河系中心區(qū)位置運動。這時暗物質云的運動速度,就會因越來越靠近銀河系中心區(qū)而不斷地加速。假如這個暗物質云團,在地球時間本世紀末的某一年(假定為公元2092年左右),與太陽系同時到達某個區(qū)位交合了,那么就可能會對太陽系形成致命的影響。我們設想,這個暗物質云團將使太陽系的透光度下降,猶如對太陽系里的地球裹上厚厚的棉花隔溫層,從而使地球形成低溫的冰河期。
為什么暗物質云,會隨著靠近銀河系中心而速度不斷加快?要解釋這個問題,還要從銀河系引力邊界說起。所謂的銀河系引力邊界,是指銀河系幾何體所延伸的最小引力作用區(qū)。如果說宇宙中我們所處的單元區(qū)存在著很多類似于銀河系的大型星系,那么任何一個大型星系,應該都存在著引力邊界,這是由于大型星系幾何體的物質分布(密度)不均勻所致。在大型星系中,隨著物質(密度)分布的不同,引力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中心區(qū)物質分布較密,其引力也較大。而在中心區(qū)外的延伸區(qū),其物質密度呈遞減的狀況。所以,引力就會隨大型星系延伸區(qū)的延伸,而逐步減弱,直至與其他大型星系延伸區(qū)的引力相互連接,構成了一個相互作用邊界,我們假定這個邊界就是該大型星系的引力邊界。
在宇宙中,假定大型星系基本上都是呈盤形幾何體的結構,而每個星系中心應該都存在黑洞區(qū),從引力延伸的范圍(距離)來講,大型星系邊緣的引力延伸范圍(距離),要小于中心黑洞區(qū)引力延伸的范圍(距離),這是因為黑洞區(qū)內的物質密度,或許要遠遠高于黑洞區(qū)以外的星系結構體的物質密度。假如大型星系中心黑洞區(qū)的物質密度,是其他區(qū)域(盤形延伸區(qū))物質密度的10億~13億倍,則星系中心的黑洞區(qū)引力必然會遠遠大于星系盤形延伸區(qū)的引力。所以當一團暗物質云越過某一大型星系引力邊界向中心區(qū)運動時,自然就會在不斷加大的引力作用下不斷加速。
暗物質云的基本宏觀物理特性及對地球的影響
我們假定本世紀末和地球不期而遇的暗物質云,是最低密度的一種暗物質云,或者稱之為最低濃度的暗物質云。如果暗物質云的基本宏觀物理特性就是具有阻礙光線通過的能力,并且這種阻礙光線通過的能力與暗物質云的密度(濃度)有關系。那么,我們不妨為暗物質云的密度制定一個標準。比如我們可以在1m3的凈化水中,倒入1kg的純黑物質(比如炭黑),當這些純黑物質全部稀釋到凈化水中后,則以這時的摻有純黑物質的凈化水所形成的光線通過標準為基數(shù),假定這就是1級暗物質云團阻光的宏觀物理特性的表現(xiàn)。那么以此類推,2級暗物質云團的標準就是當把2kg純黑物質稀釋到1m3的凈化水中的光線通過能力;而三級暗物質云團的標準就是把3kg純黑物質稀釋到1m3的凈化水中的光線通過能力。暗物質云團的級次越高,即其密度(或濃度)也越高,光線通過能力就越低。而它出現(xiàn)在地球與太陽之間,其隔溫的能力就越強。
暗物質云團由于受到銀河系中心引力的作用,離中心位越近,其運動速度就越快。所以暗物質云團與太陽系交合時,通過的時間是在不斷加速之中的。如果暗物質云團通過整個太陽系的時間是半個世紀左右,由于其阻光效應,我們假定有可能使地球溫度下降到-50℃~-57℃。亦即是說,即便在地球赤道表面,其最高溫度也只能達到-50℃。
當暗物質云團運動離去以后,地球并不能馬上恢復到常態(tài)溫度。那么我們假定,至少還應該有它通過太陽系時間的30%的時間,作為溫度回升期,這大概要15年的時間;另外還要加上與此大致相同的時間作為恢復適應期,這樣又要15年時間,所以整個影響時間也許要長達80年。不過這應該算是地球所能遇到的最短冰河期了。即便如此,估計地球上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物將可能被毀掉84%,植物也將可能被毀掉93%。而那些未被毀滅的物種,在適應期中也很可能產生變異。
人類生活在地球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然而最可怕的自然災害,當屬星球在宇宙中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所帶來的毀滅性影響,其次便是暗物質云團這個不速之客的造訪了。地球在太陽系中圍繞太陽公轉一年,會有春、夏、秋、冬的變化,說明在其運行軌跡中,環(huán)境會不斷地變化。太陽系又會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按特有的軌跡運動,而這樣轉一圈需要多少時間,會對地球的生存環(huán)境帶來什么影響,至今對我們人類仍然是個謎。又何況銀河系在茫茫宇宙中運行對地球帶來的影響呢。顯物質的星球按自己的軌跡運行,暗物質的云團亦按自己的軌跡運行,相互在運行中重合在所難免。而且在整個宇宙單元區(qū)存在的時間內,這種現(xiàn)象會規(guī)律性地重復著。所以對于像地球這樣的有生命的星球而言,暗物質云的到來,真是一個不祥的不速之客。對于長時間的大冰河期,人類是無法抵御的,但是如果我們假定的短期冰河期真的出現(xiàn)了,則只要人類有所準備,能夠掌握利用各種能量的技術,并確保具有食物和水,或許可以生存到適應期。
一個自然形成的星球,其實很難擺脫這樣的厄運,唯一的指望是科學技術的高度發(fā)展。比如人類如果掌握了暗物質云的回收利用技術,那么可以在少量的暗物質云經過太陽系時悉數(shù)回收,阻止其產生破壞性影響。也可以通過引力方向有向性技術來改造地球,使地球和人造衛(wèi)星一樣有能力變軌,又不會使地球在其他星球的引力作用下,產生多向性而毀滅。這時地球才能在遇險時絕處逢生!
暗物質的成因機理和主要特性
《宇宙天演論》【2】一書中,對暗物質的微觀構造和物理特征作了介紹,我們可以理解和定義為:狹義的暗物質,就是由一個兆子和2個次能子,在兆子貝粒子流(貝粒子流運動速度為C×1010kg/s)的作用下,合成的獨立兆子系,所形成的兆子系又利用循環(huán)運動的貝粒子流,與其他兆子系絡合連接為能量內循環(huán)狀態(tài)的物質體。因此,廣義的暗物質就是:由兆子系構成的五維彌散態(tài)的絡合物。這樣一種物質體,與磁和光均不發(fā)生反應,因此我們稱之為暗物質。
關于“五維”空間的問題,首先要從眾所周知的三維空間為出發(fā)點來闡釋。三維空間是由一維(線),再加上一維后,先形式二維(面),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一維形成了一個長、寬、高的立方體(即三維),可以區(qū)分上、下、前、后、左、右和方向。然而也有人把時間和空間湊到一起構成了第四維,實際上這是個異化的四維空間。【3】真正的四維空間是一個在球形空間中的有形無規(guī)則區(qū)域,它雖不存在長、寬、高,前、后、左、右、上、下及方向,卻包含了三維的一切。當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四維空間相互交合,所形成的既獨立又交合的惰性區(qū)域,就是以上所說的五維空間,它既容納三維又容納四維的各種形體和空間,故而形成了一個似真似假的空間,也就是一種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空間。總之,在維度空間中,更高一維度的空間必然要能包容低一維度的空間,比如水能淹沒一般三維的形體,所以水就是四維空間。而絡合而成的暗物質可以包容所有顯物質,因此是第五維空間。所以,維度空間劃分的定義應該是:凡是能包含已知的維度空間的新的維度空間,就是更高一層的維度空間,那么信息態(tài)空間是能包含暗物質維度空間的更高維度空間,所以它是六維以上的空間。
惰性和第五維空間的形成
《宇宙天演論》認為:兆子系就是暗物質能量粒子,實際上它是由一個兆子和兩個次能子形成的高速旋轉的游離態(tài)的組合粒子。兆子系粒子是一種處在實物空間與信息空間之間的跨界粒子,它可以存在于溢散態(tài)的正引力空間,也可以存在于物質態(tài)的負引力空間。然而它一旦形成了暗物質絡合物以后,就只能存在于物質態(tài)的負引力空間了。在兆子系中的次能子,就是組成宇宙中伽馬射線的粒子。【2】
兆子系彼此絡合連接在一起后,形成了暗物質體,這種絡合連接形成的暗物質所存在的絡合空間,可以稱之為惰性空間,這樣的暗物質空間,可以覆蓋四維以下空間,所以也就是第五維空間【2】。我們假定,暗物質絡合空間,就是指由兆子系構成的網眼狀空間,這樣的網眼應該非常小,比如假定它的直徑尺寸是0.009nm~0.096nm。當有小于絡合空間中“網眼”尺寸的物質粒子,通過這個“網眼”進入了絡合空間以后,該粒子所帶有的信息態(tài)能量,就會因為兆子系中,能量內循環(huán)的貝粒子流信息態(tài)能量,通過隨向性的作用,間接地予以接收,從而使該粒子的信息態(tài)能量減弱,變成物質態(tài)能量粒子,并且出現(xiàn)了反應慢,或不反應的惰性現(xiàn)象,而在絡合空間聚集,使暗物質體質量增大。這樣的小于絡合網眼狀空間尺寸的粒子很多,比如光子、電子、迷粒子,一直到貝粒子等。
小于暗物質絡合網眼的粒子(除單奇子、貝粒子之外),之所以在暗物質絡合空間出現(xiàn)能量減弱現(xiàn)象,是因為構成這些粒子的能量粒子(洛子),被構成絡合空間的兆子系利用兆子內負量效應旋轉吸納,從而出現(xiàn)了能量減弱的現(xiàn)象。被吸納的洛子,是最小的一個信息態(tài)能量隱形互變的粒子。也就是說,我們假定當粒子中單奇子互變?yōu)樾畔B(tài)能量時的總量值,僅占粒子總質量15%以下的粒子,就稱之為隱形互變粒子。隱形互變,是指單奇子的互變量,不會影響粒子原始態(tài)的互變過程。假如洛子的互變率為9%,屬于未改變原始物質粒子態(tài)的隱形互變粒子。小于暗物質絡合空間網眼的粒子(洛子),在絡合空間中,由于不斷地被兆子吸納,其粒子在失能過程中自旋速度下降,由活躍型粒子,向安靜型粒子轉變,這個轉變就是所謂的惰性轉變。這樣一種由于失去能量,而出現(xiàn)的惰性現(xiàn)象,可以稱之為:失能惰性。
實際上,惰性空間是正量與負量之間的一個界面空間,這個界面空間是以極壓的收縮或者膨脹的一個量,形成了一個不對稱量空間的趨向,也可稱之為量界維度空間。我們可以對空間壓強進行分類,從壓強在不同空間對實物的作用及檢測單位上來分類,首先有重力空間(引力空間)和介質空間(即氣態(tài)、液態(tài)空間),其檢測單位為cm2(平方);其次有0(零)度空間(微重力空間),檢測單位是cm3(立方),這是用以計算動態(tài)物質軸向擴散壓強(相對靜壓)的;絕對0(零)度空間(無重力空間),檢測單位為cm4(素方),這是用以計算動態(tài)物質聚合壓強的;那么量界空間(惰性空間),檢測單位為cm5(界方),這是用以計算在量界空間的漂移壓強的。顯然,這樣的空間壓強區(qū)分和檢測方法,仍未被人們完全掌握和應用。
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暗物質中不會出現(xiàn)生命現(xiàn)象。我們知道,構成生命的最小智慧粒子是膠子,雖然暗物質絡合物,也吸納膠子中的能量粒子。但是,由于膠子是能量傳導粒子,同樣也具有吸納能量的特性。當膠子處于暗物質絡合物網眼中時,兆子也是以分解的形式吸納膠子中的能量粒子,而膠子反過來對兆子也形成能量吸納,以補充損失的能量。在吸納與反吸納相互作用過程中,膠子就會對暗物質絡合物網眼的能量,以吸納的形態(tài),產生破壞平衡的影響,使絡合物網眼無法對膠子產生單方面的能量吸納,從而放棄了對膠子的能量吸納,并出現(xiàn)暗物質釋放膠子的現(xiàn)象。膠子吸納兆子能量,是由于信息隨向性的作用,使兆子中的信息態(tài)能量主動向膠子移動,從而形成膠子吸納兆子能量的現(xiàn)象。而隨向性發(fā)揮了作用的原因,假定是膠子中的信息態(tài)能量光色純度,高于兆子中信息態(tài)能量光色純度約3倍所致。由于暗物質絡合物不能容納膠子,也就不能產生以膠子為基礎的主系肌朊線粒體,繼而也就不會出現(xiàn)生命現(xiàn)象。
暗物質絡合空間,在連續(xù)聚集外源進入粒子的總質量達到絡合空間邊界上的兆子系總質量時,兆子系中的貝粒子流對從外源進入的粒子,會因為信息態(tài)能量過剩,產生斥力作用,使絡合空間的聚集粒子密度在信息態(tài)能量的作用下,產生質量體聚變反應,形成聚變爆炸效應,稱為暗物質爆炸。暗物質爆炸的威力巨大,是核能爆炸的10億倍。
狹義暗物質的結構、特性及形成的機理
我們假定兆子是由720個拓子合成的,并且形成能量運動的對稱四個極位,其極位分別呈過心對稱,有兩個是過心對稱的能量輸入極,有兩個是過心對稱的能量輸出極,其通過極點的能量,則主要是兆子本體中貝粒子流循環(huán)往復輸入或輸出的狀態(tài)(圖一)【2】。
兆子對稱的四個極位,具有負能量解能的特性。所謂負量解能,就是由兆子內的負量旋轉區(qū),以21.6倍的“質量分離旋速”,所形成的負量效應。或者說,在兆子中形成的負量旋轉區(qū),對旋轉區(qū)邊界的能量粒子的能量,以旋轉的形式吸入旋轉區(qū),從而對能量粒子產生能量分解作用。這就是所謂的負量解能特性。而“質量分離旋速”是指,當不同質量的物質(或粒子),在旋轉過程中,產生了輕重兩部分相分離的速度時,這個速度就稱之為“質量分離旋速”。例如某一物質由甲、乙兩種粒子所構成,如果甲粒子質量大于乙粒子,那么當這個物質進入高速旋轉,發(fā)生了甲、乙兩種粒子相分離時,重的甲粒子質量慣性大而往外甩,輕的乙粒子則甩得近一些,這就造成了分離。當甲、乙粒子出現(xiàn)分離時的速度,就是“質量分離旋速”。不同質量的物質(或粒子),由于質量不同,所以輕重兩部分發(fā)生分離時的旋轉(離心)速度也不相同,因此,質量分離旋速不是一個常量值,會因不同的物質(或粒子)而異。而21.6倍的質量分離旋速,是物質(或粒子)渦旋體達到形成負量效應即真空效應的最低常量倍率值。其倍率越高,負量效應越強,也就是說這時漩渦中心信息態(tài)能量越多,呈正比關系。
由此可見,在某一種物質介質中要提取真空能,就得設法讓該物質介質轉動起來,使轉動速度超過該介質的21.6倍的質量分離旋速。比如兆子中的負量效應區(qū)的質量分離旋速為12400n/min,達到負量效應時的質量旋速則是:12400×21.6=267840n/min。至于負量效應的作用,則就是在負量效應作用下,會吸納、分解兆子周邊光速以內的外來物質粒子的能量。
這些被吸納粒子就是如前所述的洛子,它由14個卞子構成,它們分別由兆子本體內循環(huán)的貝粒子流,帶入兆子本體貝粒子流輸出極的極位上的次能子中去,并且在次能子中合成為拓子,接著被貝粒子流擠壓到次能子貝粒子流輸出極外,在極位處形成堆積增益,同時沿著貝粒子流的流向,逐步形成半中空狀態(tài)的兆子體。堆積增益,也稱為有效堆積,是指一種粒子構合成另外一種粒子時的有效堆積。由于貝粒子流在半中空區(qū)的擴張性流動,加上沒有外力的影響,半中空狀態(tài)的兆子體,很快就形成一個完全中空的兆子體。半中空狀態(tài)的兆子體,是指兆子體中心空間體積小于粒子結構體積時的兆子體,即兆子體還有50%以上的空間為有粒子空間,沒有完全成為一個空殼體。完全中空狀態(tài)的兆子體,就只剩下一個空殼體了,而這個空殼體中間位置,在由負量效應區(qū)所占后,成為一個內能循環(huán)型粒子。
在貝粒子流不斷擴張性的流動作用下,兆子體邊界厚度逐漸減少,拓子間隙增大,貝粒子流就會在受力最大點的位置,也就是兆子體兩個對稱極中間位置的邊界處溢出兆子體,從而形成四極的粒子形態(tài)。所謂兆子體邊界的厚度,是指兆子體的原始殼體,也就是兆子體在沒有形成中空狀態(tài)前的有一定厚度的殼體。而邊界厚度逐漸減少,是由于兆子體內的貝粒子流,在流動(運動)時的擴張壓力,對邊界上的原始殼體產生擠壓作用,使得構成殼體的拓子,在被擠壓造成殼體膨脹的過程中,其密度不斷下降,使殼體原始厚度隨之減薄,直到兆子體內的貝粒子流,能夠穿越殼體成為內外循環(huán)流為止。
由于貝粒子流溢出兆子體,成為四極粒子的溢出時間并不是同時發(fā)生的,也就是說我們假定第三極和第四極的極點上,溢出貝粒子流的時間相差4~7秒。在這4~7秒的時間內,第四極的貝粒子流仍在做擴張性流動,由于流動力角的影響,兆子體中空區(qū)瞬間形成一個渦旋區(qū),這個渦旋區(qū)在貝粒子流的流速影響下,形成一個旋轉負量區(qū)。關于流動力角,是由于貝粒子在作擴張性流動時,沿兆子體內弧形面運動,流經弧面的每一個點(角度)時所受的反擴張力是向內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與兆子體中心位置所呈現(xiàn)的角度(值),稱之為流動力角。在兆子體出現(xiàn)第四極后,旋轉負量區(qū)就成為吸納、分解、均等分流洛子的負量效應區(qū),這時的兆子體就完全成為一個穩(wěn)定的增益性兆子。在圖一所示的上、下兩個箭頭所指的位置,是貝粒子流外循環(huán)進入兆子體的運動方向和位置,這個位置又是其他兆子系與本兆子系的結構合成點,也就是絡合體的絡合點。
假定形成增益性兆子的時間,最短為55秒,最長為119秒。增益性兆子,就是由一個兆子系合成為另外一個新的兆子體,這個新的兆子體,就稱之為增益性兆子。形成增益性兆子后,只要有一個外來次能子,在增益貝粒子流的作用下,與增益兆子結合,并同原增益位置的次能子一起,就可以構成一個增益性兆子系。這種增益過程,就是暗物質為什么會自行膨脹的主要原理。同時也是兆子系之間合成廣義絡合物(如圖二)【2】的結構合成原理。
廣義暗物質的物理特性及形成機理
為了討論暗物質的宏觀現(xiàn)象,我們不得不首先討論宇宙起因這樣難以確定的復雜問題。迄今為止,我們認為宇宙的起因緣于大爆炸,然而每一個大爆炸,無非只是形成了宇宙中極小極小的一部分空間。我們假定在茫茫宇宙中,每一個大爆炸所形成的物質空間是一個單元區(qū),而這樣的單元區(qū)實際上是處于溢散態(tài)空間的,一個定位的,膨脹或收縮的,自旋暗物質區(qū)。實際上,單元區(qū)中暗物質的運動軌跡,是以單元區(qū)為整體的旋轉運動形態(tài)。也就是說,單元區(qū)的暗物質與單元區(qū)呈同步運動形態(tài),單元區(qū)的運動軌跡,也是暗物質的運動軌跡。這是因為單元區(qū)就是一個整體的暗物質區(qū),雖然暗物質在單元區(qū)中的分布并非均勻,但是單元區(qū)的運動形態(tài)和軌跡,也就是暗物質的運動形態(tài)和軌跡。
單元區(qū)中的顯物質是包含在暗物質區(qū)中的能量物質,暗物質通過吸納顯物質小粒子的能量,形成了自體膨脹的絡合物。顯、暗這兩種物質以對等質量的形態(tài),相互依存,互為轉換。其質量轉換形成平衡的主要方式是:顯物質輻射能量粒子,被暗物質吸納轉為暗物質;暗物質通過爆炸釋放能量粒,轉化為顯物質(包括反物質)。單元區(qū)的膨脹,是因為顯物質的質量略大于暗物質時,以能量輻射的形式,輻射出過剩的能量小粒子,被暗物質吸納后,轉為暗物質增益絡合物。而單元區(qū)的收縮,則是暗物質略大于顯物質時,以質集過剩爆炸釋放能量粒子,轉化為顯物質(包括反物質)。
可見,顯、暗兩種物質之間,通過能量輻射、爆炸的形式來實現(xiàn)質量互為轉換,從而達到基本的物質質量平衡的現(xiàn)象,這是每個單元區(qū)最基本的轉換方式,也是每個單元區(qū)達到物質量平衡特有的保證形態(tài)。所以在宇宙的單元區(qū)中,顯物質和暗物質所占的比例應該大體是一樣的,大約為1:1的狀況。但是所占的空間則不一樣,假定顯物質占4.4%,而暗物質所占空間大得多,為95.6%。之所以兩種物質的質量比例大致相同,而空間占有量不同的原因是由于,顯物質是緊密體,暗物質為彌散(膨松)體,兩者之間質量比例相同,只存在著形態(tài)和所占空間的區(qū)別。在宇宙中,暗物質和顯物質的能量是基本相同的,否則整個宇宙單元區(qū)就會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雖然兩者之間顯示能量的形態(tài)不同,如暗物質是增益膨脹,質集過剩爆炸;而顯物質是輻射、化爆、核爆、反物質爆炸。但是,這兩種物質所顯示的能量統(tǒng)歸于物質態(tài)能量,都可以用E=mC2的公式進行解釋。
假定在兆子中,其次能子是由302個衰變洛子對合成的,因為洛子對能量減弱,且處于內循環(huán)狀態(tài),粒子表面溫度接近冰點(假定大約為-214℃),所以次能子又稱為:低溫粒子,或:冰點粒子。除此之外,次能子的另外一個特性,就是低溫合成拓子特性。假定拓子是由6個洛子等邊合成的亞穩(wěn)定態(tài)粒子,對熱能量反應低,容易在低溫情況下,產生結構能量內循環(huán)振動,這是因為低溫封閉粒子內循環(huán)通道所致。次能子是低溫粒子,在兆子中被負量區(qū)吸納、分解的洛子隨兆子內循環(huán)的貝粒子流帶入次能子時,由于次能子的低溫環(huán)境,使得洛子能量被封閉,繼而形成粒子振動現(xiàn)象。所以洛子能量被封閉的環(huán)境,是低溫環(huán)境。如果構成洛子的是卞子,當卞子遇到低溫時,假定它的收縮率為75%,由于這個特性,使得洛子內的能量在低溫的情況下,被卞子收縮封閉在洛子體內,只能作內循環(huán),而不能外溢的現(xiàn)象,就是洛子能量封閉現(xiàn)象。在靠近次能子中的洛子對時,振動力變?yōu)閺椓Γ虼文茏又行妮S方向彈性擠壓,形成水平性振動,與其他振動方式相同,且又在一個水平面上的洛子,振動結合成拓子,或拓子同位素粒子,并隨貝粒子流被擠壓出次能子,在次能子輸出口堆積,并以先后次序逐步振動結合成增益兆子體。
如果合成增益兆子體后,沒有外來次能子與增益兆子體結合,被合成擠出次能子的拓子,或拓子同位素粒子,就會不斷地增加兆子本體密度,假如在達到3個兆子質量密度時,兆子本體會瞬間崩解外層殼體,形成威力巨大的爆炸,這就是如前所說的暗物質爆炸。在廣義的絡合物中,因為兆子、次能子所具有的特性,使暗物質絡合物形成了吸納外界能量,分解能量粒子特性,迫使能量粒子由活性變?yōu)槎栊裕⑶医璐藖碓鲆娼j合物體積,以膨脹的形式占有宇宙空間,形成獨特的五維惰性空間物質群,達到穩(wěn)定物質能量的均衡性、平衡單元區(qū)質量分布,削弱光子輻照度的特性目的。
小結
暗物質是看不見,又幾乎摸不著的物質。尋找和捕捉暗物質是今天科學研究探索中的一件大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很難發(fā)現(xiàn)暗物質的蹤影。不過在核聚變爆炸時,暗物質實際上會現(xiàn)身于我們眼前。在核聚變爆炸瞬間,在爆心區(qū)周圍會出現(xiàn)一個暗環(huán)擴張區(qū),這個暗環(huán)擴張區(qū)就是暗物質絡合物。它的出現(xiàn),是因為核聚變爆炸時的光——暗形成的反差效應,也就是光子與暗物質之間的明暗垂直反差效應。這個暗環(huán)擴張區(qū)存在時間極短,大約為0.002秒,原因是由于核聚變爆炸時產生的光子量由少到多,假定在總量大于暗物質絡合物結構空間網格量13倍時,在暗物質絡合物中形成過剩光子輻射,使大量光子不被暗物質兆子系吸納增益,則光——暗反差效應隨之減小,暗環(huán)擴張區(qū)瞬間消失。
在核聚變爆炸時所觀察到的暗環(huán)現(xiàn)象,是由大氣間原本已有的暗物質絡合物所引起的。推測其原因是,在核聚變爆炸時,其球形能量擴散面在與大氣產生相對作用時,由于爆炸能量大于大氣壓能量,從而在球面邊界形成沖擊性能量波,對大氣產生疊加性擠壓作用所致。特別是在大氣水平方向的疊加量更大,使大氣空間中原本已有的暗物質絡合物,與大氣同時形成疊加現(xiàn)象,假如其密度大約增加了0.8~1.2倍,就會形成局部暗環(huán)現(xiàn)象。如果核聚變爆炸當量達到了兆噸級,大氣空間的暗物質絡合物的疊加密度會更大,假定會瞬間超過原絡合物密度的3.5~4倍的話,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絡合物吸納外源能量的量值,可能會瞬間超過本體3倍以上,從而產生威力遠大于核聚變爆炸的暗物質爆炸。可見,人類發(fā)展和使用大當量的熱核武器是十分危險的,甚至有可能玩火自焚。人類社會對此必須警鐘長鳴。
暗物質的測試和發(fā)現(xiàn),必須充分考慮和利用暗物質的宏觀物理特性來進行。比如以上核聚變爆炸的暗環(huán)攝像測試方法,或者射線測試法、激光測試法。無論是那種測試法,都是在某一個區(qū)域內,讓光子、射線粒子通過所設定的距離,然后在光源、射線對面安裝一個接收裝置,以測試光子和射線粒子通過這個區(qū)域時的損失量,從而確定是否有暗物質存在。這是我們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所能實現(xiàn)的暗物質測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