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如今手機閱讀這么發達,會不會取代報刊?
這是毋庸置疑的,科技進步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革新信息的承載媒介,就像紙張取代竹簡,鋼筆取代毛筆一樣,新技術的廉價和便捷會使它們更具普及性;如今大多數寫作者也不再依賴鋼筆和紙張,而是使用鍵盤和存儲卡了,或許存儲卡也不再需要,寫完后上傳網絡就行,直接完成了出版和傳播的任務,又節省了許多中間環節,讀者直接與之在網絡上互動,體驗性似乎也遠遠優于傳統報刊;如果假以時日,科技的進步使閱讀終端更加便捷、更可靠、體驗性更好、版權保護更嚴謹、稿費支付更合理,新媒介取代報刊就順理成章了。可是作為文學人,我們寧愿相信這個日子來的晚些,或是永遠不要到來,離開書本的閱讀似乎是一場災難,很難從中體驗到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有時還要做點筆記什么悠閑感覺,如果技術使得閱讀更加匆忙,勢必會背離閱讀的本質。
新年伊始,洛陽文學院與牡丹文學雜志社精心謀劃,在洛陽推出了每月一期的讀書會,定名為“我在讀書”,參加這個沙龍的不局限于文學圈,社會各界的閱讀者都可能收到邀請,到場與大家分享讀書心得。“我在讀書”的線上平臺還會對活動的發言進行整理發布,并且長期歡迎關于關于讀書的文章投稿,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形式,倡導讀書氛圍,把“慢閱讀”的格調播撒出去。
在編輯《牡丹》的時候,我們也注重一個作品能否能夠經得起多遍的“慢閱讀”咀嚼,希望借這個平臺奉獻給讀者的,不是紛繁擾攘的泡沫,而是耐人尋味的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