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大主題和首要政治任務。為了全面認識、深刻把握中央和省委全會的新規劃、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務和新舉措,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青海日報社、《黨的生活》雜志社近日組織省垣社科理論研究單位的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思考研討,現將主要觀點摘編刊發,以饗讀者。
“一三一”總體要求:實現青海“十三五”宏偉藍圖的戰略指針
省社科院孫發平
青海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通過的《中共青海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實現“一個同步”、奮力建設“三區”、打造“一個高地”的總體要求。其中,“一個同步”是目標和方向,必須堅決實現。省委從“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全方位描繪了我省“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必將有力鼓舞全省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干勁,開辟青海“十三五”發展的新天地。“三區”建設是導向和路徑,必須長期堅持。“三區”建設是省委對省情認識的又一次質的飛躍,體現了省委對青海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實現了青海發展理論的一次偉大突破,是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創新性成果,符合黨和國家對青海的殷切期望,凸顯了青海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和特殊作用,只有始終堅持“三區”建設不動搖,才能引領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時代。“一個高地”是動力和保障,必須大力構筑。思想引領實踐,精神激勵行動。在長期發展實踐中,歷屆省委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倡導和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色的青海精神,這些精神,是凝心聚力,匯聚各族人民建設美好家園自信意識的集中體現,是黨的優良作風在青海高原的生動實踐。“十三五”期間,必須大力構筑青海精神高地,夯實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所以,“一三一”的總體要求,內涵豐富,緊密聯系,相互支撐,有機統一,三位一體,缺一不可。這是省委科學把握發展趨勢、積極回應群眾期待、突出彰顯青海比較優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了“十三五”乃至未來一段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導向和價值取向,是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重要戰略指針。
精準扶貧基本方略的提出及在我省的成功實踐
省扶貧開發局鐘海育
精準扶貧概念是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3〕25號)中第一次提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建議》,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對精準扶貧的認識和把握。精準扶貧,旨在運用精、準、細、嚴的管理原則,一改過去的大水漫灌為“滴灌”,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為架構,以差異化(因戶施策)扶持為根本,瞄準扶貧對象,強化組織領導,細化幫扶措施,涵蓋績效管理。精準扶貧的目的是實現貧困地區持續健康發展,貧困農牧民快速增收,提高扶貧開發整體水平,盡快解決農村貧困,為全面建成小康打下基礎。精準扶貧具有扶貧對象的精確性,扶持政策的針對性,扶貧措施的實效性,責任主體的明確性,扶持方式的靈活性的特征。實施精準扶貧在于更加重視貧困區域、貧困個體的致貧差異性,將特惠政策與普惠政策有機結合,解決好社會根源性、體制性貧困,真正實現由解決溫飽到鞏固溫飽成果,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經過多年扶貧攻堅,截至2015年底,我省仍有50多萬貧困人口,且大部分居住在青南牧區和東部干旱山區,區域性貧困問題突出,增收空間狹窄,致貧因素復雜,自我發展能力不足,是當前我省扶貧攻堅面臨的巨大挑戰。在綜合研判我省扶貧開發面臨的形勢任務和有利條件基礎上,省委召開十二屆九次全會,作出了提前一年實現整體脫貧的決策部署,向全省發出了攻堅拔寨的動員令。按照全會的安排部署,組織開展了脫貧攻堅大調研,省委書記、省長率先垂范,全省各級干部積極參與,參與調研的各級干部達到276批次、1259人次。全省建立了駐村幫扶“一聯、雙幫、三治”的工作機制,省、州市、縣三級共選派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干部7865名全部駐村履職。制定了“1+17”精準脫貧行動計劃(即1個《實施意見》,17個專項扶貧方案)。建立了領導干部聯點機制,確定40位省級領導分別聯系指導39個縣(市區)的扶貧攻堅工作。省委省政府采取的這一系列超常規舉措和過硬辦法,必將指導和推動我省打贏脫貧攻堅戰。
努力提升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
省委組織部周學武
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生動描繪了未來五年青海發展的宏偉藍圖,對加強黨對新階段經濟工作的領導、提升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級黨委要進一步履行好領導經濟工作的職能,積極主動引領新常態,不斷提升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
科學研判形勢,在戰略謀劃中提升水平。要深化對青海發展階段性特征的認識,立足青海在全國大局中所處的方位,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謀劃發展。準確把握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充分考慮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形勢新特點,在搶抓機遇中釋放經濟發展潛能。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正視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和挑戰,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實現經濟“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健全制度機制,在政策保障中提升水平。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承接好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戰略部署,不折不扣貫徹好落實好。認識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探索完善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制度體系,確保經濟工作有章可循。對照國家法律法規,及時修訂或廢除不合時宜的制度,消除阻礙發展的“中梗阻”。堅持制度面前無特殊、制度約束無例外,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貫徹上級決策部署上做選擇、搞變通,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優化發展環境,在改進作風中提升水平。要鞏固擴大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堅決反對“為官不為”和“庸懶散奢”,促使各級干部振奮精神,把所有心思和精力用到抓發展、干實事、見實效上。堅持法治思維、增強法治理念,自覺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轉變職能定位,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推動工作重心下移。深入推進“三基”建設,夯實基礎工作,提升基本能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和服務功能,激勵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地帶領群眾奔小康。
五大發展理念:影響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省委黨校吳玉敏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本次全會的最大亮點,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五大發展理念是應對困難問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的科學抉擇。五大發展理念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思想引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的內在靈魂。五大發展理念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致力于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指明了全新的路徑。在創新和開放的引領之下,走一條更加獨立自主、依靠內生動力推動、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之路。
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義發展思想新的里程碑。五大發展理念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為解決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應運而生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從“四個現代化”到“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關于我國發展經驗的歷史推進和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的重要成果。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我黨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深刻把握的重大自覺。發展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等發展規律。
以對內涵和相關關系的深刻理解促進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一個開辟未來發展前景的頂層設計,是一個系統化的邏輯體系,蘊含著“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等方法論原則。五大發展理念與科學發展觀之間構成了遞進與升級關系。一方面,五大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堅持了科學發展觀;另一方面,又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再升級。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迫切需要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始終。
深刻認識“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
青海大學張宏巖
深刻認識“十三五”時期我省的發展環境,對于主動適應環境變化,主動全面深化改革,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從國際發展環境來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發展中國家群體力量繼續增強,國際力量對比逐步趨向平衡。從國內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不會改變。
從我省的發展環境來看,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新高度,全面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加大對民族地區、西部地區的支持和對口援青力度,這些必將給我省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但是也要看到,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全省產業結構呈現出重工業、資源性產業比重大,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小的特點,在資源類產品價格持續低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經濟下行壓力將高于其他省份;二是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隨著地區資源、能源等傳統比較優勢的減弱,以往依賴能源資源優勢形成的產業結構將面臨產能過剩、節能環保等多重制約,工業結構偏重的格局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較大改善,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結構性矛盾將逐步凸顯;三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經濟轉型升級困難依然較大,隨著經濟發展放緩,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標準和要求的逐步提高,要實現經濟成功轉型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同時提高的難度依然較大;四是對外開放水平仍然較低,出口產品競爭力、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有待大幅度提升。
認清省情抓住重點合理布局全面發展
青海師范大學許光中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地廣人稀,國土自然狀況多樣,氣候條件復雜,省內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實事求是地分析各經濟區域的優勢和劣勢,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措施,合理布局全省地區生產力,促進青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長期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對青海的發展問題非常關注。“九五”時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開發一線、帶動兩翼、穩定發展青南”的區域發展戰略;“十五”時期提出了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構筑特色”的原則,把全省劃分為東部綜合經濟區、柴達木資源開發區和三江源生態經濟區三大區域;“十一五”時期提出了重點發展東部地區和柴達木地區,適度發展環青海湖地區,保護和治理三江源地區,逐步形成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格局的要求;2007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在綜合研判區域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及潛力的基礎上,把全省劃分為東部地區、柴達木地區、環青海湖地區、三江源地區和沿黃河發展帶、沿湟水發展帶及蘭青——青藏鐵路發展軸線(簡稱“四區兩帶一線”);2009年10月9日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屆常委會第75次會議通過的《青海省“四區兩帶一線”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加快構建“四區兩帶一線”的總體要求;2015年11月21日通過的《中共青海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以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為引領,積極構建‘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一軸兩群(區)為主體的城鎮化工業化格局,促進產業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鎮集群分布,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
省委省政府根據現階段青海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的加快構建“四區兩帶一線”,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戰略思想,是進一步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推動青海經濟全面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青海發展
青海民族大學馬德君
中央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對青海發展有如下因素比較重要。
秉持綠色發展理念。以促進生態安全技術發展為方向,著力向結構升級要更優增長、創新驅動要更強動力、資源整合要更高效益,提升“綠色實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完善生態保護政策扶持體系,建立持續穩定的生態補償機制,增進“綠色福祉”。開展防沙治沙、林業產業、濕地保護及流域綜合治理、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有害生物防控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合作,構建“綠色屏障”。
加快建設戰略通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青海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主線,具有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戰略地位。加快建設格庫、格敦、格成、西成等鐵路和西寧至拉薩、西寧至茫崖、賽爾龍至張掖(省界)、德令哈至久治等高速公路項目,加速省內一主八輔機場的建設和運營,形成地、空、網的綜合交通體系,盡早實現與南亞、中亞、西亞國家的互通互聯。
實施大數據戰略。青海具有地處青藏高原,廣袤的土地,涼爽的氣候,豐富的電力,以及與中亞、西亞和南亞的交會通道等發展大數據得天獨厚的優勢,持續實施“寬帶青海數字青海”戰略,有序推進“智慧青海”建設,加快推進“大美青海、活力青海、幸福青海、和諧青海”等四個“云朵”建設工程,重點構建貿易政策信息服務平臺,提高貿易政策透明度;建立專業化云物流,完善貨物運輸系統;建設電子商務平臺,促進青藏高原特色經濟發展;助推“一帶一路”貿易便利化。
構建社會交流網絡。“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重在網絡化。青海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人文寶地,在構建強大的聯動社會交流網絡具有先天優勢。在構建中應遵循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知(族群和解、宗教對話、公共外交)、心相知在人相交(大學聯盟網、人文交流網、媒體傳播網、城市伙伴網、民生合作網、旅游互通網),實現國際交往能力的整體提升。
發展綠色金融服務大美青海
省金融學會王長松
青海是我國最重要的水源地,在全國的生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走綠色發展之路是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化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矛盾的必然選擇。
當前,我省發展綠色金融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動力不足。一方面,商業銀行主要追求利潤最大化,缺乏價值驅動因素。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沒有將發展綠色金融的要求全面納入業務政策中,缺乏對環境保護的強硬約束和基本標準;二是綠色金融的實踐主體相對單一。目前,青海省發展綠色金融的主體是銀行,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介入甚少;三是綠色金融覆蓋范圍狹窄。綠色信貸多是面向大中型國有企業,而眾多污染嚴重、急需環境改造資金的中小企業難以實現環境融資的目的;四是綠色金融指標體系缺乏,綠色金融考核評價機制有待建立。
推動我省綠色金融發展的構想:要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一是規劃先行。一方面將綠色金融納入青海省“十三五”金融業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可以編制青海省綠色金融發展專項規劃;二是政策扶持。針對綠色金融業務出臺更多的財稅優惠政策,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三是擔保支撐,建立綠色企業的政府分級擔保體系。要建立綠色金融工作機制。建立青海省綠色金融工作領導小組,發揮其在推動全省綠色金融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各金融機構作為綠色金融的執行主體,應逐步建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要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大力推行綠色信貸,發行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發展綠色保險,建立綠色基金,推動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碳租賃、碳基金、碳債券等金融產品,全方位構建青海綠色金融服務體系。要建立綠色金融評價機制。“一行三局”、金融辦、財政、環保、金融機構等部門應加強溝通協作,探索建立具有青海特色的綠色金融統一指標體系。實施規范的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績效評估制度,強化對綠色金融工作的考核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