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存成
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經典著作凝縮著中華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為傳之千古的結晶,亦成為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價值觀、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集合,是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和傳統。近日筆者重讀荀子的幾篇文章,領悟荀子關于學習的思想,對照“三嚴三實”要求,針對黨員領導干部身上存在的“不嚴不實”問題,特別是普遍存在的學習欠缺,不注重理論學習,不讀經典,心浮氣躁,靜不下心來學習等現象,頗感效法古人學習之道,以期修身怡心,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是我們當下黨員領導干部之所需。
一、荀子學習之道的內涵
《荀子》一書中,荀子所表達的學習觀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有學者將其概括為七個字,筆者結合自身感悟,現對荀子學習之道的內涵進行闡釋,以求對改造我們的學習起到啟迪作用。
一是蛻:荀子認為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素質,使人明智言行無過。《勸學》說:“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所以君子要時刻注意自身言行的修養。“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要成為智慧聰明而行為無過錯的君子,就要博學精思又能每天參驗省察自己。在荀子看來,只有通過學習,人才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才能培養高尚品德,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非十二子》中說:“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謙虛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禮貌。對他人謙虛,可以讓自己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接受他人的謙虛,我們可以友好地跟別人相處。
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的學習,“學之道,貴以專”。專一是荀子在《勸學》中反復強調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態度。“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同樣,在學習方面,無專心致志的思想,就不能明事理,無埋頭苦干的精神,就不會有顯赫的功績,徘徊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因此要想學有成就就必須做到專一。
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荀子說:“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荀子·解蔽》)這個“靜”與冷靜思考問題有關。按照荀子的觀點,心常常在活動著,如睡覺的時候就會做夢;放任的時候就會想入非非;使用它的時候就會思考問題。我們為了保證學習有效地進行,就必須排除那些有害的“動”,避免那些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干擾有價值的思路,從而保持冷靜的頭腦、安謐的心境,積極地進行思維,才能保持學習的高效率進行。
五是積:荀子強調學習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勸學》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就是說學習的成敗,關鍵在于有無持之以恒的精神。因為人的學問有一個積累過程,所以學者必須堅持學習,以頑強的毅力經過長期的勤奮努力,不斷攀登跋涉,即使極高的山峰,也能登上山頂,雖千里之遙,也會到達目的地。
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荀子認為,學習的捷徑是效法賢師,這樣就能品德高尚,知識廣博,通曉世事而成為君子。
七是友:荀子提出,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荀子·性惡》說:“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正是所處環境的正面熏陶、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一天天進入仁義境界,不知不覺養成了忠誠、守信、恭敬、謙讓的習慣,可見良友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二、荀子學習之道對我們的啟示
(一)感悟“學不可以已”,堅持一個“恒”字,樹立終生學習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為什么荀子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荀子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正是指出了學習對于一個人的終身重要作用。每一個人只有通過自身不斷地學習,才會像“青”、像“冰”,從原來的“藍”“水”,轉變成“青”和“冰”,從而發生本質的變化。
當今時代是一個學習型時代。不注意學習,領導干部思想就會缺乏靈氣,講話就會缺乏底氣,行動就會缺乏朝氣,工作就會缺乏銳氣。對于領導干部而言,職務和級別只是腳下的臺階,能力和水平才是真實的高度。提高能力和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學習。通過學習,走出自我的狹隘,暢游歷史的長河,觸摸時代的脈搏,觀照廣闊的生活,從而能夠視通萬里看得遠,思接千載想得深。因此,領導干部在踐行“三嚴三實”中,要想達到“嚴以修身”、干凈做人的目標,首先要做到以學修身,自覺把學習當成一種工作方式、一種生活態度來看待,作為一種追求、一種習慣來培養,堅持白天走干講,晚上讀寫想,使學習真正成為堅定信念之舉、立身做人之本、提高素質之徑、建功立業之基。
(二)感悟“君子貴其全”,遵循一個“醒”字,不斷塑造健全的人格
荀子認為,學習的目的是要把自己培養成為德、識雙全的社會有用之才。“君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君子貴其全也。”其意是說,我們已經懂得了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要把良師益友作為效法的榜樣,排除干擾,潛心修煉。只有具備了高尚的德行和操守,才能夠堅定不移和隨機應變,成就完美的人生。因此,君子最應該珍惜的就是人格的完美和純正。
當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正在進行“三嚴三實”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查擺“不嚴不實”的表現,剖析其根源,真正做到嚴以修身,凈化升華思想認識,滌蕩鍛造純潔靈魂,做到身強身正。領導干部承擔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職責,只有通過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爭當學習型領導干部,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凝聚合力,才能推動各項工作健康有序開展;只有通過學習加強氣度修養,自覺踐行“謀事要實”“創業要實”的要求,以博大胸懷投入到干事創業中;只有通過學習加強防腐修養,自覺做到“嚴以律己”,時刻筑牢自己的思想長城,做到清心寡欲,內心淡泊,才能面對驚濤駭浪,我自巋然不動。
(三)感悟“始乎誦《書》,終乎讀《禮》”,推崇一個“承”字,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進取的力量
如何學習儒家經典呢?荀子認為,“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其意是說,學習沒有比接近賢師更便利的了。《禮》《樂》記載法度而未加詳細解說,《詩》《書》記載舊事而不切近現實,《春秋》文簡辭約而不易迅速理解。只有仿效賢師而學習君子的學說,才能養成崇高的品德并獲得廣博的知識,從而通曉世事。荀子在這里所強調的是人的修養和道德,他勉勵人們以賢人君子為榜樣,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古代仁人先賢思想精髓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根”,精深厚重,傳承文明,營養豐富,永屹世林;是中華民族的“魂”,培育氣度,激勵自信,陶冶人格,塑造靈魂。踐行“三嚴三實”,領導干部尤其要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和人格力量,做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敢于擔當的踐行者。
(四)感悟“貴師”“親友”,秉承一個“引”字,為事業的成功尋找便捷的途徑
在治學上,荀子十分重視師友的作用。他把師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荀子認為,君與師同樣重要,都是一個社會取得大治的根本,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學好。“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對于一個有志于學的人來講,找到一個好老師是最為便捷的途徑。同時,荀子還特別重視朋友在學習中的作用。“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朋友間的相互切磋和潛移默化的熏陶,對于學習的提高、對于學者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應該特別重視。
作為領導干部,要懂得仿效良師益友是較快地獲取知識的途徑這個道理。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多交一些互相鼓舞、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相促而進的諍友,要多同普通群眾交朋友,多同基層干部交朋友,多同先進模范交朋友,多同專家學者交朋友。注意凈化自己的社交圈,做到一身正氣、一塵不染,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翻開近年來貪官的落馬史,他們的蛻化變質,往往就是從交友不慎開始,以致掉進腐敗的陷阱。
(五)感悟“學至于行而止”,把握一個“行”字,做到學用結合,知行合一
荀子在《儒效》中指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這些名句體現了荀子的“知行”觀。他告訴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知”很重要,無“知”就沒有人類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為了“用”“知”而不會用,不能變成行動,再豐富的知識也無用,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必將遇到重重困難。
在學習日益制度化、常態化的今天,領導干部要以“三嚴三實”為遵循,要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用、學有所成、事有所成。置身機遇和挑戰并存時期,必須要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聯系實際、開動腦筋、深入思考,堅持讀書與運用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努力把知識轉化為提高執政水平、應對復雜形勢、化解突出問題、破除發展困境、解決社會矛盾、防范潛在風險、迎接各種挑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