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杰
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專題研究部署扶貧工作,繪就了全省提前實現整體脫貧目標的路線圖。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結合實際,提出了“兩個率先”的扶貧攻堅目標,明確要在全省率先兩年實現整體脫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向已經確定,任務已經落地,做好扶貧工作,組織部門要先行先動,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勇于擔當的責任感、不負重托的使命感,把精準扶貧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主動作為,聚焦發力,扎實推動全州扶貧工作不掉隊、趕在前。
從嚴從實派干部,在匯聚力量上發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選派干部是關鍵,選好一批干部,就能如期實現脫貧致富;選不好干部,就會貽誤勞苦百姓脫貧的大好機會。我們結合部門特點、行業優勢、干部特長和任職村實際,按照因村派人、因人定村、人崗相適的原則,通過個人報名、資格審查、組織推薦、研究確定等程序,從嚴把關年齡、經歷、職級等條件,從干部想干事、真干事、干實事入手,按照每支工作隊3-5人的要求,由結對單位選派1名第一書記和1名干部,鄉鎮(街道)選派1名包村干部,每個村至少有3名干部;工作任務重的村,補充1名鄉鎮(街道)領導班子成員和1名大學生村官,使工作隊人數達到5名。目前,全州已選派干部258名干部,其中選派處級干部4名、處級后備干部29名、年輕干部33名,縣鄉干部192名。從選派的干部來看,既有縣處級干部,也有鄉科級干部,既有后備干部,也有年輕干部,既有社區干部,也有大學生村官,為扶貧工作充實了堅強的工作力量。
從嚴從實摸底數,在精準識別上發力。推進精準扶貧,前提是要做好精準識別,只有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情況、掌握家底,算清收支賬目,核準基礎數據,才能有的放矢找準扶貧路徑,才能針對貧困對象進行精準施策。為此,我們及早著手,靠前行動,采取召開座談會、上門走訪、實地查看、征求意見等方法,過問農村牧區的基本現狀,傾聽基層群眾的意見建議,找準查實村社經濟發展、村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深入了解貧困群眾對新一輪精準扶貧工作的需求愿望。同時,督促各村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干部盡快行動起來,按照“先看房、次看糧、再看學生郎,還要看技能強不強,最后看看有沒有殘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在50個重點貧困村識別貧困人口1.18萬人,詳細登記了基本信息,建立健全了工作臺賬,研究制定精準扶貧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為開展后續扶貧工作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
從嚴從實抓銜接,在聯動推進上發力。做好扶貧工作,必須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從嚴從實抓好銜接協調,形成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共同給力的工作局面。深入落實“123”工作機制,發揮好組織部門優勢,主動進位,加強溝通,銜接協調11個省直和中央駐青單位、58個州直單位、189個縣直單位,落實與77個村固定結對幫扶的“一聯”工作機制,單位黨組織結對共建幫村、黨員干部結對認親幫戶的“雙幫”工作機制和治窮、治弱、治亂并舉,沒有盲區,不留空白,全方位全覆蓋的“三治”工作機制,多方聯動,合力推進全州扶貧開發工作。組織社會力量開展扶貧,積極引導州內各類企業參與產業扶貧、定點扶貧、招工扶貧、教育扶貧、村企共建等,幫助貧困地區群眾發掘優勢、整合資源、發展生產,激活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發揮對口援助參與扶貧工作,加強銜接協調,進一步優化對口援助的內容和方式,把援助的資金、項目、人力、技術等,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讓貧困群眾享受到先進地區的發展成果。
從嚴從實明職責,在固本強基上發力。精準扶貧的重點在貧困農牧區,精準扶貧的對象是貧困農牧民。作為組織部門,要在扶貧工作中進一步明確職責任務,突出抓好農牧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多想辦法抓基層,下大力氣打基礎,增強黨組織帶富領富功能。各地區組織部門結合職能職責,按照“嚴”的要求,突出“實”的作風,積極發揮組織者和推動者的作用,逐一分析貧困村、后進村和維穩村的具體情況,確保精準扶貧工作有的放矢、收到實效。建強“兩委”引領扶貧。結合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后進黨組織晉位升級等工作,加強教育培訓,選好育好典型,建章立制規范,跟蹤指導轉化,加強與村干部的溝通交流,幫助村“兩委”和村干部熟悉政策、開闊視野,增強群眾脫貧的愿望,堅定群眾脫貧的信心,提高群眾脫貧的本領。黨員創業“雙帶”扶貧。結合農牧民黨員“雙帶”活動,在貧困村、后進村和維穩村開展黨員“帶頭富、帶領富”活動,選擇和幫助一批能人黨員進行創業,鼓勵他們發揮黨員帶頭示范作用,通過信息、技術、銷售等途徑,影響和帶動群眾創業脫貧。干部結對“全員”扶貧。組織開展城鄉支部結對共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聯點幫扶、黨員公開承諾履諾兌諾、機關干部聯系基層服務群眾等主題實踐活動,通過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干部送政策、送信息、送資金等形式,力所能及地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困難、找準門路、發展致富,做到幫扶幫到點、扶貧扶到位。
從嚴從實建制度,在管理服務上發力。選派的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干部人員數量多、覆蓋范圍廣,來自各級各部門各單位,需要健全完善制度規定,加強日常監督管理,跟蹤做好服務工作。要求各鄉鎮黨委切實負起日常管理責任,從嚴執行駐村干部考勤、坐班、外出請銷假等制度,堅決杜絕“掛名不到位”“走讀”和兩頭“掛空”的現象發生。建立“第一書記”召回制度,及時召回、調整工作不盡責、能力不勝任、群眾不滿意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由所在單位重新擇優選派,同時對單位一把手進行誡勉談話。建立定期通報制度,加大督促檢查、明察暗訪力度,對責任不落實、工作無起色、效果不明顯、紀律不嚴明的進行通報。不斷完善選派干部體檢、保險、崗位補貼補助,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等相關保障措施。
從嚴從實問成效,在獎懲激勵上發力。精準扶貧工作抓得緊不緊,做得實不實,效果好不好,目標到不到,最終需要強有力的考核監督措施來衡量。我們把精準扶貧成效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指標體系之中,將考核結果與干部選任掛鉤、與干部管理問責掛鉤,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在扶貧開發中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好考核工作“指揮棒”作用,強力推動“123”工作機制落地,驅動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履職盡責。進一步完善考核指標體系,通過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核心指標,把實施扶貧重大項目的成效作為檢驗貧困地區發展績效的重要指標,圍繞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設置專項指標,積極構建以貧困村實績考核為重點的扶貧攻堅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從扶貧開發的一線考驗干部、識別干部,把在扶貧開發中作出的實績作為選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通過真考實核、嚴格獎懲,激勵引導各級干部牢固樹立堅持不懈、艱苦奮斗的作風導向,撲下身子真扶貧、埋頭苦干齊攻堅。
(作者系海西州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