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合作社盤活整個村,這樣的事情在長嶺縣新風村真實發生著。
2013年3月,新風村以村企合作的形式成立了興源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年底按土地面積分紅。
僅3年,新風村農業生產實現了產業化,人居環境實現了社區化,農民收入翻了番,村容村貌都發生了大變化。
您若問,這合作社主營啥?核心業務又是啥?效益咋能這么好?還真難用一兩句話來回答。
走進新風村,有牛、有羊、有雞,全都生活在牧業小區,畜牧業品種多,布局卻不凌亂;谷子、葵花、甜玉米、水稻,金燦燦、綠油油的一片片,組成了合作社種植產業化基地;16公頃棚菜、10公頃果樹采摘園,全部實施膜下滴灌……
業內人士說,整個村組成了一個綜合性合作社。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都是一個發展的好方向。
為什么好?
因為,農民以土地入股,有歸屬感,也激發了責任感。與過去農民“單打獨斗”的農業經營相比,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有效規避生產風險。
因為,合作社以村莊為單元,通過群眾路線把村民組織起來,不但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也實現了人人參與、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發展成果。據悉,108名村民在合作社的各個生產基地里打工,得到分紅又增加了勞務收入。
此外,合作社通過集成創新,將土地資源整合發展,用科學發展規劃來引導多元的產業布局。在一個相對閉合的環境中,做到了以種濟農、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循環發展。不僅各個產業項目按部就班地推進,還應用了測土施肥、節水滴灌、溫濕控制、病蟲防治等新技術,實現了工廠化的標準精細式管理。就連過去的廢棄地、鹽堿地、撂荒地,都采取宜農則農、宜牧則牧的生產規劃,充分利用了起來。目前,新風村已完成打電機井25眼,保有大型農機具12臺(套),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
全局化的經營理念,科學的管理方法,使興源合作社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較快發展。合作社的發展,也把原本松散的村民,緊密聯結在了一起,開創了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產業化經營和行業協會“五位一體”共贏的局面。
產業發展了,經濟變好了,新風村反哺鄉村建設的底氣也足了——
新修的廣場,寬闊平整,文藝體育活動設施一應俱全;新鋪的雙向水泥路,平坦筆直;新種的苗木,新裝的路燈,新建的七層公寓樓房,新蓋的老年公寓……
這個與現代城市如出一轍的新型農民社區,乍一看,一切都是嶄新的,而鄉親們臉上的笑容又是那么的熟悉。 李 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