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藥混配注意事項
冬季棚室內病害多發,噴藥次數多,很多菜農為了減少噴藥次數,降低勞動強度,每次噴藥都是混配多種農藥。農藥種類太多,混配時就容易出現問題,需要特別注意。那么,混配農藥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1.農藥混配順序要準確。多數農民在混配農藥時,不知道應該先加哪一種藥劑。有時候先加入葉面肥,有時候又先加入乳油,有時候先加入可濕性粉劑,拿起哪種加哪種,這是不合理的。很多配制的農藥就是因為這樣出現的沉淀。
葉面肥與農藥等混配的順序通常為:葉面肥、可濕性粉劑、懸浮劑、水劑、乳油依次加入,每加入一種即充分攪拌混勻,然后再加入下一種。
2.先加水后加藥,進行二次稀釋。目前,還有很多農民混配農藥時,是將農藥全部加入噴霧器內,然后再兌水稀釋,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農藥的混配,并不是簡簡單單兌在一起就可以了。混配時,可以先在噴霧器中加入大半桶水,加入第一種農藥后混勻;然后,將剩下的農藥用一個塑料瓶先進行稀釋,稀釋好后倒入噴霧器中,混勻,以此類推。
3.配藥后立即噴用。很多時候,菜農一般先在家里兌好藥劑,然后運到地方噴藥,很多時候藥劑已經配制了數個小時。藥液雖然在剛配時沒有反應,但不代表可以隨意久置,久置容易產生緩慢反應,使藥效逐步降低。
二、科學用藥
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農藥種類復雜多樣,農藥產生藥害的情況也是非常普遍,那么農藥產生藥害怎么解決?科學用藥是關鍵。
農藥作為控制農業生產中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危害的特殊商品,主要包含了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據統計,全世界施用農藥后,每年可減少農作物產量損失30%至40%,挽回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國際知名小麥育種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曼·布良曾說過:“沒有化學農藥,人類將面臨饑餓的威脅。”
具體到我國來看,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少。要讓每個人都能吃飽飯,使用農藥的意義就更重大。據統計,我國通過使用農藥,每年可挽回糧食損失4800萬噸、棉花180萬噸、蔬菜5800萬噸、水果620萬噸,經濟價值在550億元左右。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農藥的使用,我們平常的吃穿用度,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當然,農藥的使用確實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近年來對農藥的濫用,不注重安全施用農藥,使得農產品農殘含量超標,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尤其是農村水資源的污染最為嚴重,同時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隱患。
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在努力解決使用農藥帶來的負面效應。
1.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物保護方針。首先是在農作物病蟲草害發生之前,做好預防工作,將危害控制在初級階段。在發病之后,采取化學、物理、機械等多種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簡單來說,就像人一樣,首先要加強身體鍛煉,減少疾病的發生,而不是等到病了后再大量吃藥。
2.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研發新型低毒型、環境友好型新農藥。
3.要監管農藥的使用,做到安全施用農藥。其實,很多農產品農殘超標的問題,根本原因是農藥濫用,不嚴格按照施藥間隔期施用農藥。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用農藥的時間到農產品收獲時相隔的天數,可保證農產品農殘含量不超標。
每種農藥施用后它的安全間隔期都不一樣,因此,農民朋友在使用農藥時一定要看清農藥的說明,在施藥次數、施藥量上嚴格按說明操作。而收獲時一定要安全間隔期天數夠,才不至于導致農產品的農殘含量超標。
其實我國雖然是人口大國,農業生產大國,農藥的使用量卻不是最大的。日本的耕地面積只有中國的1/23,而農藥的銷售額卻是中國的1.75倍。法國耕地面積2.75億畝,約為中國耕地面積的1/7,其農藥銷售額卻是中國的1.95倍。但他們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卻比我們都高,其關鍵在于不是農藥使用多少,而是如何安全的使用農藥。
三、科學選藥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自身健康的日益關注,我國農業生產正開始從數量型向質量與安全型轉變,生物農藥已成為農藥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并將迎來它的發展迅猛期。
化學農藥雖然為農業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其毒性較高,植物中殘留農藥較多,并且會滲透到土壤、河流或地下水中,影響人們身體健康,降低土壤質量,造成環境污染。由于長期使用某些化學農藥,導致抗藥性害蟲從最初的十幾種擴大到現在的400多種。隨著環保因素在國際貿易中日趨重要,我國農產品出口因農藥殘留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作為化學農藥使用量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我國對化學農藥的控制已經到了非常緊迫的時候。生物農藥是指來源于生物并可對特定的害蟲具有控制特效,且對公眾安全性極高的農藥。由于21世紀環保意識的強化,化學農藥的負面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高效、安全、經濟、使用方便及與環境相容的生物農藥因此成為農藥產品的發展方向。此外,新品種化學農藥的開發,往往需要投入上億美元,耗時長達數年,而生物農藥的開發投資相對較少、周期較短,在使用成本上目前已與化學農藥接近,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專家介紹,生物農藥現在主要有三大類,蘇云金桿菌殺蟲劑、病毒殺蟲劑、植物提出液殺蟲劑。蘇云金桿菌殺蟲劑是目前生物農藥研究和開發應用最成功的殺蟲劑,約占生物農藥總量的90%以上,能防治150多種鱗翅目害蟲,藥效比化學農藥提高55%。不僅避免了化學農藥帶來的種種弊端,防治效果也明顯強于化學農藥,顯示出生物農藥的巨大作用。
“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在1992年就明確要求在全球范圍內控制化學農藥的銷售和使用,為鼓勵生物農藥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部及相關部門對生物農藥的發展采取了相應的支持政策,化學農藥殘留物受到嚴格監控,通過創建“全國無農藥殘毒放心菜 (果)活動”,對各地蔬菜、水果生產和銷售進行嚴格管理,一些地方政府還對生物農藥的使用者實行高達價格50%的補貼政策。我國在863高新技術計劃和 2015年中長期科技規劃中,均將生物農藥列為重點攻關項目。專家預測,我國生物農藥在科研、生產和市場方面都將得到迅猛的發展。
四、科學打藥
打藥不講究 費用翻一倍!都是種一樣的菜,一樣的地,有的農民花人家兩倍的藥錢還防不住病,因此要科學打藥:
打藥前清洗噴霧器和管路、打藥不能漏噴、重噴等大家都清楚。那么打藥前、打藥后、打藥時還有什么要求呢?
1.清理病殘體。病枝病葉病果甚至病株都是傳染源,把它們清理出棚就是減少了傳染源,自然打藥的效果會好些。
2.選擇打藥的日期。多數的農民都是掐指算著,一星期左右打一次藥。但病害的防治最重要的調節環境條件,而不是打藥。有的農民可以做到連續五六十天不打藥,只有該打藥的時候才打藥,打要打在關鍵點上。比如澆水前一天、陰天前一天、初次發現重點病害的時候等。因為此時不打藥,可能會造成較大的損失。
3.選擇打藥的時間。打藥的時間不是確定的,但原則之一是打藥的時候要保持通風,原則之二是高溫強光時間段里不要打藥,比如夏天中午。有一次遇到一戶農民,早上還沒放風呢,藥打完了,而且還不準備放風。這樣做不行,整個晚上棚里很濕,早上再加這么多水,有的病菌可以在一個小時內進入蔬菜。如果下午打藥,應該在閉風前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前打完,以保證排出濕氣。當然,對于個別的蟲害,打藥有特殊的時間要求是另外一回事。
4.藥物的選擇。如果是防病,應當清楚地知道當時當地關鍵是防什么病,例如番茄灰霉病著重在冬春防,病毒病重在夏秋防;如果是治病,藥物一定要對癥,拿不準的找專家看看,不能猜。
5.藥物的稀釋倍數。農藥應當按說明使用,可以稍微加量,但不建議加倍使用。如果感覺藥效不好,一是可以換用別的藥,二是改進自己的打藥技術。
6.藥物的混配。防病時打保護劑,病害初期可以用保護劑混內吸劑。同一成份的農藥不要混配,而有的農民對農藥的成份連看都不看,怎么做得好呢。大分子有機型的藥物一般可以混配,小分子的藥物要慎重,特別是堿性的(扯遠點說,鈣肥與其它肥料和農藥的混和要慎重,也是這個道理)。
7.藥物的濃度。所有藥物的總濃度一般不要超過千分之三,如果達到千分之五,很容易產生藥害。
8.噴霧的效果。噴霧最佳的效果是,在葉片背面“布滿”“密密麻麻”的“小”水點。這是由噴霧器的壓力和行走速度決定的,走得慢了水點容易連片,快了水點稀或打不到,壓力小了水點大。所以開始打藥的時候要檢查一下噴霧的效果。
9.打藥后一兩天,注意觀察疫情。這樣是為了確定是不是需要再一次打藥、打什么藥。多數農藥,其同一成份的藥物連續使用不要超過兩次。
通化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 秦佩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