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細長紡錘形修剪樹體結構合理,光線利用率高,結果早,技術簡單,管理方便,易被農民掌握。這種樹形的主要特點是:成形后,主干高50—60厘米,樹高2.5—3.0米。中心干上的基枝10—15個,一般12個以上,螺旋式分布在中心干上。上稀(20—25厘米間距)、下密(15—20厘米間距),上短(1.0—1.2米長,或株行距的40%左右)、下長(1.5米左右,或株行距的50%左右)。同方向基枝上下垂直距離不能小于50厘米。每個基枝與中心干夾角保持80—90°
一、定干
栽植后,選強壯、根系發達的一年生苗木栽植,栽植后定干高度80—90厘米,矮化苗定干高度70—80厘米左右。定干方法是在80—90厘米處選飽滿芽、頂風向芽剪干,使第一芽枝發育成中心干。壯苗定干,可稍高些,并自剪口下第三芽起每隔2—3芽選一芽,共3個芽,在上方刻傷,這3個芽應方向不同,將來發育成均衡的基枝。弱苗定干要低些,也不要刻芽促枝,否則基枝分布太低,樹勢緩過來以后造成下強上弱,自由紡錘形的目標不易達到。當年8月份對側枝拉枝。抑制側枝生長。促進主干迅速增粗,促進樹體快速增長,形成級次差別。
二、第2年修剪
春季發芽前,在延長枝2/3左右健壯芽處截干,剪留50—60厘米;若中心干延長枝生長勢弱,可用競爭枝代替。去除第2、3芽,側枝不剪截,留低主枝。疏除低于50厘米的側枝,50厘米以上的枝、過旺或直立枝疏除,但不應將鄰近的枝連續疏2個,可疏1個、彎1個,總之中心干上不能造成疏剪傷口過多。對其余粗壯側枝拉平(拉板不能出弓背,避免圈枝、別枝,用布條直接拴樹上較好)。5月中旬進行環剝,削弱生長勢,促進中心干發育。對所有側枝進行刻芽處理,培養結果枝,即在側枝基部20厘米 以外,每隔l0厘米 左右對側芽進行刻芽刻痕在芽前0.5厘米,刻至木質部,促發結果枝條,防止出現光禿帶,避免外圍結果。7月份對延長枝上發出的枝條用牙簽開角,開角時間為枝條長40厘米 以上、枝條已經半木質化以后,過早容易折枝;或者秋季將枝條拉平。
三、第3—5年修剪
春季發芽前,延長枝2/3處截干,去除第2、3芽,從基部健壯枝開始選骨干枝,選取在行間呈×方向上健壯主枝,間隔20—25厘米,骨干枝破頂芽,其余枝條不破頂,作為臨時結果枝,臨時枝前期結果的主要部分,幾年后影響骨干枝生長可以從根疏除。春季繼續刻芽處理,促發結果短枝。注意延長枝上不留果,并嚴格遵守枝干比,骨干枝和主干的粗度比嚴格控制在1/4—1/3的范圍內,中心干下部的基枝是著生處中心干的2/7最好,枝組與骨干枝控制在1/6—1/4左右。枝組的培養:刻芽促發側生結果枝;夏季修剪時對骨干枝背上30厘米以上的枝條進行扭梢處理。形成下垂結果枝;細長的直立或斜生枝緩放后形成花芽,結果后自然下垂。第5年秋對延長頭拉平落頭,整形基本完成。
通過以上修剪可以形成明顯的級次:主干粗壯直立,骨干枝水平生長,上面著生小型結果枝組,單軸延伸。這一樹形,樹體細高,骨架明顯,光線通透,充分利用了上部空間,第3年開始有產量,第4年進入豐產期。
四、樹體成型后的修剪
主要是調整樹體各部平衡(抑強扶弱),即樹冠上下平衡、同層枝平衡、地上部與地下部(根系)的平衡、生長與結果的平衡等。通過疏枝、短截等手段保持樹勢中庸,防止過早衰敗,保證穩定結果。冬剪完成后結果枝間距保證在10—15厘米。小型結果枝組間距控制在30厘米 左右。
樺甸市科協 孫國臣
樺甸市農業推廣中心 付稀厚
樺甸市農廣校 孟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