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上栽培的玉米和其它農作物一樣,都是經過人類的長期培育和選擇,從少數野生植物進化而來的;據考古學家最近研究,玉米的原始祖先就是大芻草或叫類蜀黍;這種野生植物,今天在中美洲的農村田野里仍可以找到。與現代栽培的玉米相比,這種野生植物植株細小,莖稈很象玉米,叢生,莖端有一個小小的果穗,籽粒也很小,而且容易脫落。當它和玉米生長在一起并同時開花的時候,很容易相互雜交,產生和當今玉米十分相似的植株后代。新陳代謝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發展的普遍規律。野生玉米發展成為當今玉米,便是在人類的干預下,適應自然條件變化而遂漸演變的結果。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優越,勞動人民在玉米栽培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古代農書中有許多關于玉米栽培和選種技術的記述。在《救荒簡易書》里,列舉了玉米品種白苞米、黃苞米、“六十日快熟”苞谷和凍苞谷等在不同地區的播種時間和栽培措施,以及浸種、拌種、間苗、定苗和輪作的經驗。同時,書中還記載,當時已培育出一種新型的糯質玉米,有“中國蠟質種之稱”。
雜交玉米的產生,是玉米進化史上一次飛躍。是近代玉米生產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無限的;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有一個從漸進到飛躍的過程。勞動人民就是在長期的玉米實踐中,發現了同一玉米品種的雌雄花授粉之后,植株的生活力減弱并且引起退化,果穗變小,產量降低,而兩個不同類型的玉米品種雜交之后,則顯著提高了植株生活力,結的果穗也特別大,產量提高。人們終于從這種“偶然”之中發現了“必然”,總結出了兩種玉米雜交生產優勢的規律,從而用人工雜交的方法培育出最佳種子,使玉米的品質和產量都不斷得到提高。
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能的提高,人們將根據需要,有計劃地改良舊物種和培育新物種。近年來,農科專家積極探索玉米生長發育和遺傳變異的規律,正設法研制和創造出一種新型的理想玉米品種,使玉米的品質和產量都有一個更大的飛躍,為人類的不斷進步提供新的物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