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信
摘 要:保護性耕作是一種新型旱地耕作方法,其主要作業均使用農業機械來完成,是我國目前大力推廣的一項先進農耕技術。玉樹州地處偏遠,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小且分散,作物單一,為此在玉樹州推廣保護性耕作,可以更好的實現農作物的增產和增效。
關鍵詞:玉樹州;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S345 文獻標識碼:A
保護性耕作,是近幾年來農業部在全國重點引進和推廣的一項農機化實用技術。該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免耕或少耕,并用農作物秸桿或殘茬覆蓋地表,從而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以達到治理農田揚塵、防治農田風蝕和水蝕的目的,從而實現農作物的穩產高產。玉樹州耕作方式簡單落后,截止2015年底,玉樹州農機總動力8595 臺,約114358.3千瓦,農機操作手9750余人,年機耕6450.2公頃,機電排灌面積5921.2公頃,機收面積3782公頃。由此可見,玉樹州的農機與農田作業不配套,農業發展緩慢,農村經濟滯后。加上氣候和地形因素,造成了耕地水士流失和土壤瘠薄化現象嚴重。要想扭轉這一局面,在玉樹州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就勢在必行。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玉樹州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
1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加強培訓
1.1 轉變農民的耕作觀念
一直以來,玉樹州的農民都是傳統的耕作方式,他們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甚至一無所知。為此農機工作人員應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宣傳方式向當地農民進行宣傳,同時發放影像、圖冊等資料,加強農民們的理解,并且進行實地演示,讓農民們親眼目睹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先進性,從而讓農民認識到保護性耕作的意義,并能積極去采用這種新的耕作方式。
1.2 成立保護性耕作工作小組
由政府和農機工作人員組成保護性耕作推廣小組。這種由政府引導,農機工作人員進行指導檢查、農民配合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
1.3 加強農民的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培訓
保護性耕作技術要求技術含量較高,它要求機手們對播深尺寸、下種量、施肥量都要按標準執行。如果農民們技術掌握不到位,就會造成作業質量差,效率低的現象。為此,我們要加強農民們實際操作的培訓工作,如集中強化培訓、到示范區觀摩、現場演示等方式,讓農民們掌握并運用好保護性耕作技術。
1.4 培養農機操作技術能手
為了確保保護性耕作的農業機械作業質量,農機站應培養農機操作技術能手,讓他們去指導農民操作,去幫助解決實操中遇到的問題,讓農民們有信心、有能力、無顧慮地去實行保護性耕作,從而加快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
2 推廣時需注意的問題
2.1 農作物的播種質量
為了確保播種的質量,一要選擇合適的種子,根據玉樹州耕地和氣候特征,應選種耐寒、抗旱的作物。二玉樹的耕地以山地為主,地表不平整,這時要掌握好播種的深淺。這樣可以保護好地表又提高了作物的播種質量。
2.2 雜草的控制
翻耕有翻埋雜草的作用,保護性耕作相對就少了一項鏟除雜草的內容。因此,在翻耕時要控制好雜草,并且受作物秸桿遮蓋的影響,除草劑等藥液不能直接噴到雜草上,對殺草效果會有一定影響。
2.3 嚴格控制播深
對于不同的作物,應選定合適的播深。
2.4 明確主要矛盾,因地制宜制定工藝
玉樹州風沙大,農田沙化嚴重,為了減少地表破壞,就不能采用旋耕等作業方式。
2.5 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結合
保護性耕作涉及到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是個系統工程。為此我們在推廣時需加強與農學、農機等部門的協作配合。要及時準確掌握田間氣象、土壤理化性能及作物生長狀況,并根據現狀及時調整作業模式。
3 推廣的效益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可以增強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提高了農民的素質,同時改善了玉樹州的農機裝備水平,促進了農機具的結構調整和優化,使得一些技術先進、安全適用、經濟環保的新型機具在玉樹州得到推廣運用,提高了玉樹州農機的現代化水平。
保護性耕作的運用,可減少翻耕、深耙、平整和施底肥等幾道工序。因此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增收節本效果明顯,經濟效益突出。同時,農民在保護性耕作中省時、省力、省工,降低勞動強度,體驗到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優勢,從而會更加積極的投入到新的耕作方式中來。
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更好地保護耕地。由傳統的鏵式犁翻耕變成了現在的秸桿覆蓋地表,不僅可以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同時腐爛的秸桿又增強了土壤的肥力,并能在風沙下保持土壤不流失,提高了土壤表層的有機質含量,從而保護了耕地的環境。這樣,保護性耕作技術不但可以優質高產,還實現了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雙贏的耕作技術,是現代農業的發展的趨勢。
總之,在玉樹州推廣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可以實現增產創收,促進當地農業經濟,同時它對于保護耕地,改善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薛少平.保護性耕作技術[M].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