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單位面積產量低,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金黎平研究員指出,中國的馬鈴薯產業還存在著脫毒種薯普及程度低、水肥利用率低、農藥使用量大、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針對這些突出問題,熊興耀所在的蔬菜花卉研究所與植物保護研究所、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院等單位密切合作,協同創新,共同推進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的研究,并將生產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示范。
“總體上來講,目前集成有七項核心技術,在全國不同地區可能有著不同的突出重點,但總體上就包括這七項。這七項核心技術分別是高產優質品種篩選、脫毒種薯繁殖技術、水肥藥一體化種植技術、水分高效利用技術、化學農藥減施技術、機械化種植技術、主食產品加工技術等?!睋芘d耀介紹,這7項核心技術涵蓋了從育種到收獲再到加工的全產業鏈,通過篩選品種和脫毒保障馬鈴薯品質,通過提高水肥藥利用效率和機械化種植來降低生產成本,通過主食產品加工技術來讓更多的馬鈴薯產品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那么,集成技術的實際效果是怎么樣?2016年5月19日,在湖北襄陽襄州區張集鎮布局的萬畝示范片,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選育的“中薯5號”品種,通過采用集成技術,實地測產驗收結果顯示,該示范片平均畝產達4121.4公斤,商品薯率93.6%,比“早大白”增產49.02%,按當天產地馬鈴薯價格每公斤3.0元,畝產值達到12364.14元,畝純收入10614.14元。
而且七項核心技術不僅實現了增產增效,還突出重視“綠色”。通過研發白僵菌、綠僵菌以及Bt微生物殺蟲劑,可以有效的替代化學殺蟲劑,減少農藥施用達20%以上,實現了綠色防控。針對稻/薯二熟制栽培模式下青枯病呈區域性和間歇性發生的現狀,采用土壤生物熏蒸技術,通過把秸稈牛糞覆膜灌水發酵,可以有效的控制青枯病,從而實現了家畜糞便和水稻秸稈的資源化利用。
“馬鈴薯作為我國農作物當中增產潛力最大的一個作物,通過開展技術提升模式的研究與示范,來促進馬鈴薯增產,是一件利民利國增產增效的大事?!敝袊r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對技術集成生產模式予以了充分肯定,而且指出“馬鈴薯的產業效益好,每畝3噸的產量,兩千元的純收入,在其他大面積作物中很少看到。馬鈴薯對比其他作物,產業優勢十分明顯。所以小土豆可以鑄就大產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