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本文從理論上梳理了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概念的內涵、必要性、特點、成效和前瞻等。
[關鍵詞] 經濟發展 新常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準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并不斷完善了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思想。可以說,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穩妥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
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
2014年5月9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期間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在此,習近平總書記從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的角度明確提出“新常態”的概念。
同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大家的意見后,對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提出四點希望,其中第一點是:“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前述“新常態”提法的進一步表述。同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的演講中,集中闡述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三大特點,指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同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這一重要論斷,不僅全面概括了“新常態”的內涵,而且把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其對指導我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要性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其必要性在于:
第一,這是應對世界經濟形勢提出的新挑戰的需要。對此,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所作的主旨講演中做了概括性闡述。他指出:“世界經濟仍然處于深度調整期,既有復蘇跡象,也面臨基礎不穩、動力不足、速度不均的問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結構性問題遠未解決,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必要性突出。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速放緩,外部風險和挑戰增加。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舉步維艱,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實現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和健康成長,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面對世界經濟形勢提出的新挑戰,無論是發達經濟體中的各個國家或地區,還是發展中經濟體內的各個國家或地區,都在努力尋求新的增長動力。而無論處于哪種經濟體中的國家或地區,其欲尋求新的增長動力,就必須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第二,這是深化我國改革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改革日益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落實各個領域的若干改革舉措,需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需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 。而離開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就不可能真正科學高效地向頑瘴痼疾開刀以全面推進改革,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順利實施。
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成效和前瞻
關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的演講中,集中闡述了這一問題。他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隨后,同年12月9日至11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他又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9個方面,具體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
從實踐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已給中國帶來明顯的新的發展機遇和成效。
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如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2013年,中國經濟增量已相當于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在全世界排至第17位。 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元,增長6.9%,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保持較低水平。特別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過全年預期目標,成為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2014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的主要標志是,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如增速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此外,近些年,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于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并且,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如2014年前3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
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僅從“繼續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作為改革的重頭戲”來看,2014年,國務院各部門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評比達標表彰項目29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149項,再次修訂投資項目核準目錄,大幅縮減核準范圍。著力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達到1293萬戶,其中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45.9%,形成新的創業熱潮。經濟增速放緩,新增就業不降反增,顯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場的無限潛力。 2015年,國家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取消和下放311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123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徹底終結了非行政許可審批。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優化公共服務流程。群眾和企業辦事更加方便,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情日益高漲。
經濟和社會發展新常態,是一個動態發展和呈現的過程,其間不可避免地會有潛在風險。而“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并且,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就必須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的“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新理念,貫穿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全過程中。也是基于此認識,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會議還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為不斷推進黨和國家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工作,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展醞釀新突破的發展格局,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加快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機制和環境,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 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N].人民日報,2014-05-11.
[2]習近平. 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 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4-07-11.
[3]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作者簡介:仝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