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提升人民的精神需求,二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其中,精英文化偏向提升需求,大眾文化偏向滿足需求。文藝創作不是孤芳自賞,要面向社會,面向讀者,提升受眾的精神層次,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從功能上講,文藝工作具備了市場化的條件,文藝創作要達到雅俗共賞,不能一味走精英路線,也不能完全為創作而創作,不考慮觀眾的需求和滿足。從市場的角度看,市場很容易偏向滿足當下的感官需求,這種需求的娛樂性比較強,購買沖動更強,卻往往把握不住分寸。其實,通俗的作品也可以精益求精,讓人們有更大的收獲,有審美和精神的熏陶,而目前市場上缺乏的正是一些有追求、雅俗共賞的作品。文藝創作者是文化的推動者、傳播者,在創作之前,不能僅從媚俗和迎合市場的角度考慮,而應考慮創作市場化運作之后帶來的社會影響。文藝作品涉及對未來一代人和大眾的精神影響,不能等到投入市場之后,才發現太低俗,對青少年帶來不好的精神影響,要有一種價值觀的自我認識。
就文化產業而言,我主張把文化產業分成三塊,即內容產業、傳媒與平臺產業和延伸產業。發展文化產業,要樹立內容為王的思路。以前文化內容創作根據作者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現在更多的是圍繞著大家的需求。文化內容有三個特點:好玩、好看、好用。文化企業應該思維反向化,不要過度迎合消費者,應該聚焦生活方式,聚焦人們新的需求和變化,特別是當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現在的麻煩是傳媒和平臺產業較為有錢,而做內容產業的沒錢,沒錢就做不出大制作,就無法進行可持續經營。
同時,我還要強調,文化產業的市場是全國的、全世界性的。不要老想著把文化產品賣給本地人。本地人怎么能養活一個駐場演出?駐場演出觀眾必須面向游客,要全中國人、全世界人來消費。如果不懂得這個,老是想著給本地提供文化服務和產品,肯定做不大。北京這么大,也就能支撐少數的幾個企業,并且都是小公司,永遠長不大。凡是長大的,一定是做全國市場、全世界市場的。
不管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可以做文化產業,小城市可以用大城市的人力資源。京津冀怎么合作?很簡單,可以把河北有錢人的錢,在當地設成一個投資公司,來投在北京、天津有人力資源的企業。京津冀一體化不是把北京不要的東西搬到河北,你不要人家也不要。應該是大家聯合起來做社會需要的東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才是符合社會需求的。應該聯合起來把落后的東西淘汰,全部來做先進的東西。政府可以通過產業基金來帶動投資的熱情,或者把扶植文化產業的錢拿來做融資杠桿的風險創投補貼。
總之,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在當前文化創新大背景下,文化企業和文藝工作者都要重視內容生產,樹立內容為王的思想。只有內容為王了,我們的文化才能繁榮,文化產業才能做大做強。
(作者:陳少峰,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峰火文創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