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腸道中有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也稱為腸道菌群,與多種疾病如腸炎、肥胖、糖尿病等都有關系。最近,比利時魯汶大學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兩個團隊分別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通過兩項大型研究計劃找出了腸道核心微生物群,為進一步建立生物標記體系,評估腸道菌群是否正常提供了線索。
腸道微生物組能產生維生素、酶及其他化合物,幫助消化代謝,調節免疫系統,甚至可以作為一個額外的器官,對人體生理活動有著重要影響。多年來,人們通過研究與疾病相關的微生物組,掌握了大量與一種或多種疾病有關的細菌名單,但從微生物組監控到診斷和臨床實踐,中間還有很大困難。
格羅寧根大學醫學研究中心專家傅靜遠告訴筆者,要幫助未來的臨床研究,關鍵一步是給腸道菌群建立一個“正常”標準。目前研究人員已能通過基因測序來分析、評估人類糞便中所含的腸道菌群,人體和環境的諸多因素都會影響菌群成分和數量,找出二者間的關系有助于找到特定的生物標記,用來判斷多種疾病。
魯汶大學通過弗拉芒腸道菌群計劃(FGFP)收集了1106人的菌群樣本,找出了決定個體間菌群差異的主要因素。格羅寧根大學通過基因組測序研究分析了1135人的宏基因組數據,發現多個能用來分析和預測菌群組成和功能的生物標記,以及多個常用藥物對菌群功能的影響。兩篇論文進行了相互佐證,主要影響因子具有92%的一致性。
結合兩項研究的數據庫及其他英美國家的研究,確定了包含664個屬的人類核心微生物群,即95%的人腸道都有這些菌屬。
傅靜遠說:“腸道微生物組差異受多種內外因素影響,如環境、服藥、吸煙、飲食習慣、疾病等,我們共檢測了207個因子,這些數據有助于進一步研究怎樣通過藥物和飲食來調節腸道菌健康,但人類腸道菌群研究還需要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