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從小作坊起家的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卻做得風生水起,不僅引領行業技術潮流,還把研發中心建到了國外。不久前筆者到訪時,該企業負責人談起了他的創新“秘訣”——營造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做對了、做成了,功勞都是你的;做錯了、做失敗了,責任都是我的。
這位企業家沒有大談人才培養、物質獎勵,而是把成功歸結于營造環境,仔細品味,不由得為他的理念叫好。
創新不易,涉及產品、產業的重大技術創新更難,其間不僅要反復實驗,還要新建、完善工業化流程,一個環節的缺失或不成熟都可能導致創新“流產”。因此,創新創業的路上,失敗比成功更常見,而真正的成功,也許就蘊藏在無數次的失敗之后。然而,一旦有所發現、有所突破,就會推進我們的認識,產生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這也是創新的魅力所在。
然而,現實中“成王敗寇”的舊觀念依然流行,人們常常對創新過程中遭遇的失敗缺少寬容。大家崇拜的往往是光鮮的成功者,而較少認識到創新過程的曲折、肯定失敗的價值。當然,追求成功、崇拜強者沒有錯,但倘若一味忽略過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就可能無形中束縛科技人員的手腳、影響他們的創新積極性。在企業中,因為擔心失敗,就會讓技術人員畏首畏尾,不敢研發新工藝、新產品;在科研院所,則可能導致科研人員只做“短平快”的淺層次研究。
“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來就罕有一蹴而就的創新,試錯的經歷同樣可貴,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失敗就會變為成功的鋪路石。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前,經歷了數不清的失敗;喬布斯、馬云等創新創業領袖,也曾幾經摸索、屢遭挫折,才找到了成功的路徑。
從這點看,這家民營企業注重寬容失敗的文化建設,恰恰抓住了創新的“七寸”,因而從一家并沒有深厚技術背景的小作坊實現了向行業技術引領者的華麗轉身。它的創新經驗啟示我們:倡導創新創業,需要以更大的魄力、更廣的胸襟去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促使更多人主動參與創新、關心創新、保護創新,形成創新光榮、創造無價的價值導向。與此同時,寬松的創新環境,也能促使科研人員進行更扎實、更有價值的深層次研究。
營造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還要在體制機制上給予充分保障,讓創新者得到持續的支持。當然,寬容失敗并不等于無原則的縱容,更不能讓寬容失敗成為某些人偷懶耍滑、弄虛作假的幌子。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評估機制,真正讓失敗成本轉化為成功資本。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