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重慶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禮嘉園區。在科技部、交通部、公安部、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民航局,以及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專家學者們的見證下,我國交通事業發展中又一個“小目標”——“智能汽車集成系統試驗區(i-VISTA)”正式啟用。
交通“操作”系統
看到VISTA這個名稱,許多讀者立馬想到的,或許是微軟公司推出的那款電腦操作系統。雖然此VISTA非彼VISTA,兩者差異可謂十萬八千里,但從某種意義上說,i-VISTA也堪稱一套交通“操作”系統。
所謂i-VISTA(Intelligent Vehicle Integrated Systems Test Area),意思是“智能汽車集成系統試驗區”,是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設的一個先進的自動駕駛、V2X和ADAS研發測試試驗區。它共有三個場所,分別位于中國汽研園區、重慶西部汽車試驗場、兩江新區智能汽車與智能交通開放道路。本次啟用的禮嘉園區,是智能汽車集成系統試驗區一期——城市交通場景試驗區i-VISTA。
作為一個城市模擬道路測試評價試驗區,i-VISTA擁有全長約4公里測試路段,包含11個交通路口,覆蓋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直道、彎道,隧道、橋梁,淋雨道、低附路面等10多種典型道路交通場景。這些場景都將廣泛用于各類智能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評價、驗證及示范。此外,還擁有8個LTE-V分布式通信基站,8套LTE-V路側單元,8套DSRC路側單元,11個信號燈組和13個攝像頭,5個跟蹤式微波檢測器,用于探測和跟蹤車輛和行人。
據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董事長任曉常介紹,二期工程為重慶西部汽車試驗場(墊江)智能汽車可靠性試驗區,預計2017年建成。三期工程為兩江新區智能汽車與智能交通開放道路示范區,預計2018年建成。
模擬中還原真實
投巨資建設這個i-VISTA,目的何在?
對于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智能汽車新技術來說,駛上現實生活中的城市真實道路,無疑是獲得性能數據、測試各項指標的最佳途徑。然而,交通秩序和公眾人身安全,很難給研究者和廠家們這樣的自由。因而i-VISTA的意義就在于:模擬真實的道路狀況和實驗數據,讓急需現實“磨練”的智能網聯汽車乃至智能交通,變得更好。
11月15日晚,i-VISTA試驗區就進行了多項智能汽車新技術演示:自動通過隧道、無紅綠燈交叉通過十字路口、遇行人自動預警、汽車追蹤預警告減速等等。這些前沿的現場演示,令在場的專家和觀眾贊嘆不已。
借助豐富的硬件和基礎設施,i-VISTA能夠模擬出盲區預警、變道預警、行人預警、緊急制動、車速誘導、自動泊車、隧道行駛等50個真實生活中的道路交通場景,以便進行智能網聯車的測試。
這些場景包括最常見的緊急制動預警,即前車遇到紅燈緊急剎車,通過通訊機將剎車信息發給后面的車,提醒其注意避免碰撞;行人橫穿預警,即車輛行駛過該路口時,由于路口視野較小,前方車輛遮擋,微波檢測器檢測到有行人出現后,將預警信息發布給車輛;交叉路口碰撞預警,即在十字路口處,左轉和直行的車輛將發生碰撞沖突,車輛向駕駛員發布預警信息等。
任曉常透露,到2019年,i-VISTA將建成涵蓋西部地區90%以上特殊路況、全國85%以上交通狀況并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國家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和智能聯網大數據中心,開展輔助安全駕駛、自動駕駛、智慧路網、綠色用車、智慧停車等測試評價及應用示范。
智能汽車有多遠
可以看到,i-VISTA的啟用,將極大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走向實用。但對于許多讀者而言,智能網聯汽車本身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什么是智能網聯汽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給出的定位,頗具代表性:所謂智能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并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人、車、路、后臺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復雜的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和執行等功能,可實現安全、舒適、節能、高效行駛,并最終可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可以看到,智能網聯汽車更像是一個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系統,它集中運用了計算機、現代傳感、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術,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綜合體。智能網聯的出現,將使汽車從“配備電子的機械產品”向“配備機械的電子產品”轉變,如同智能手機一樣,令整個汽車產業發生深廣的變化。
不過,在專家看來,真正要從人工駕駛到無人駕駛,大概還需要10~30年的時間。目前國內外無人駕駛的測試,還局限在較窄的區域內。要想最終擴展到所有的高速公路和所有的城市道路,將會是一個漫長過程,需要不斷嘗試與磨合,包括大眾克服過去的使用習慣及法律上的障礙。
“軟硬兼施”的中國力量
科技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衛在11月16日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上表示,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車聯系統是智能交通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跨界融合、協同創新成為業界常態。在他看來,車車信息交互系統、互聯網汽車集成交互系統、大數據通信導航等,都將是我國智能汽車產業下一步的重要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表示,在智能網聯的核心技術之一——通訊信息技術上,我國取得了巨大發展。目前,我國北斗系統已進入二代,覆蓋了全亞太地區,為區域提供導航服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GEO衛星上加載了修正信號,使北斗導航在國內的定位精度能夠達到1~5米左右的高水平。同時還具有主動式通信、120個漢字短消息等功能,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可實現互通。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起步晚于歐美日等國家,總體技術水平、應用狀況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中國汽車工程協會常務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說。
此種背景下,i-VISTA的構建無疑將有助于探索打破這些瓶頸,推動車聯網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為適應智能網聯汽車的需要,2016年1月,工信部與重慶市簽訂了“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范”框架協議,部市攜手共建智能汽車測試示范區,構建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