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信息千變萬化,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新聞行業(yè)中取勝,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考驗。筆者結合10余年的工作經驗,從新形勢下新聞記者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方面作一探討。
一、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面對一個新聞事件,記者在采訪報道中,可能會遇到種種意想不到的阻力和困難。只有堅持不懈、百折不回,才可能最有希望接近事實的真相。
二、采訪中有技巧地傾聽
記者在采訪中不能態(tài)度冷漠,不管現場的氣氛如何,都把自己置身事外,始終保持同一表情,很容易與被采訪者之間產生隔閡。這樣的話,被采訪者就不會把看到的或者知道的告訴記者,或者很有可能在關鍵時刻關閉話匣子,最后造成采訪的終止。即使勉強進行下去,采訪也只是停留在了表面。
另一種情況則正好相反,記者在現場很容易被當時的氣氛影響:或因為被采訪者的不幸遭遇而心生憐憫;或因為不公平的事情而悲憤不已;或因為看到光明前景而興高采烈。其實,這些都不是一名合格記者應該有的素養(yǎng)。
有技巧地傾聽是記者在采訪中的一種基本素養(yǎng)。記者在采訪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記者的問題可能是被采訪者難以啟齒的,有技巧地傾聽往往會發(fā)揮重要作用。記者會傾聽,就能拉近與被采訪者的距離,會增強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信任,被采訪者很可能就此打開話匣子,那么距離記者想要的答案也就不遠了,還有可能在談話中有意外的收獲。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新聞敏感性,時刻做個有心人。
在采訪中,對待所有的被采訪者都要一視同仁,對領導要表現出尊敬,不卑不亢,變仰視為平視;對弱勢采訪者也要尊重,變俯視為平視。
三、駕馭新聞現場的能力
被動現場。比如規(guī)定只能站在警戒線外采訪,或只能在樓下,不能到樓上,或者只能在會外,不能進會場時,記者要有機動應變的能力,或想辦法進入第一現場,或尋找有利位置進行仔細觀察。
主動現場。記者自己尋找到的,或是采訪對象約記者去的現場。到了現場后,記者要調動自己各個感官,利用有限的時空,主動尋找新聞事實,認真觀察現場的每一個細節(jié),努力抓住有用的素材,而不是表現被動,心中無數,東看西瞧。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或擴大采訪范圍和采訪線索,或是有目的、多側面地發(fā)問。要牢牢把握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還有一種現場,可稱之為隨機現場。也就是事前并沒有思想準備,偶然碰上的,或是突發(fā)事件的現場。這就要求記者必須有迅速判斷新聞和抓住新聞的能力。有的新聞現場,場面較大,記者除掃視全場,還應“注視”生動感人的小場景,即以自己的眼睛為相機,“攝取”有典型意義的鏡頭,包括生動的細節(jié)。不僅要有快速而細致的觀察,而且還要對觀察到的事件做出價值判斷。
到了現場,應樹立參與意識,與現場人物打成一片,人到、心到、情到。有時候,還可以“制造”新聞。新聞不是有聞必錄,而是事意的高度契合。報道事是為了表達“意”,以事載意。而一件事情常常有許多“意”。因為事情是復雜的,具有多重性,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視角,可以產生不同的“意”。所以要提煉一個突出而正確的“意”,也就是主題,以使之組織駕馭材料。
四、講好故事的能力
記者采訪完畢,所寫新聞作品,一定要讓人讀后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形象逼真,立體感強,有強烈的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這就要求在表述上要繪聲繪色地聚焦描寫,而不是概念化、抽象枯燥地敘述;要簡練傳神地勾勒,而不是死板地“照相”;要展現動感的新聞,而不是程式化的畫面、背景。
同時,記者要有高度凝練的語言才能。新聞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最好是字字珠璣。要苦練刪節(jié)的本領,把新聞寫得精干。作為一名記者,如果既學會了“由簡入繁”,又學會了“由繁入簡”。那么,新聞寫作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五、良好的政治素質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大量信息充斥在人們的周圍,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這就要求每一位記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善于分析、辨別各種信息,站在公正的立場去評判事情的是與非,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新聞進行真實報道。
此外,需要根據黨的指導思想和號召,利用新聞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正確引導人們,消除不良信息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時,還應該具有高尚的職業(yè)操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將國家、集體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以正確的輿論作為導向,以大眾的需求作為切入點,充分發(fā)揮新時期媒體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生活晨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