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段武漢120接線員劉清通過電話指揮26分27秒,幫助一位撥打120的女士實施心肺復蘇術,成功救活一位43歲呼吸、心臟驟停患者的錄音和新聞引發了網上熱議。在接線員長達26分鐘的電話指導下,妻子進行急救,直到醫生到來,為丈夫抓住寶貴生機,幾乎創造奇跡。彭先生是幸運的,因為有一個鍥而不舍的好妻子與耐心的120接線員,如果患者心臟驟停時,身邊有一個懂得心肺復蘇的人,或許很多遺憾就不會發生。
301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急危重癥中心主任何忠杰的課題組對我國近25年有關院前心跳驟停的論文進行了系統復習,通過對57篇符合規范的論文、兩萬九千多例的病例分析,得到的結論是:按時間來看,5分鐘內,5至10分鐘,10至15分鐘,大于15分鐘的心跳恢復率(自主循環恢復率)分別是35.3%,13.6%,5.8%和1.1%。如果以10分鐘為界,10分鐘以內搶救成功率為18.9%,10分鐘以后搶救成功率為4.4%,前后差距4倍多。而這僅僅是心臟復跳率,還沒達到呼吸恢復和最后出院的數據結果。
“我國87.7%的猝死發生在醫院外,也就是說,醫生到達患者身邊時,患者已不可挽救。”資深急救專家賈大成在道出我國急救現狀后強調,中國缺少的不只是急救技術,更缺的是急救意識。
可喜的是,我國已經有了電話指導下心跳驟停的復蘇指導模式,此模式下,心跳恢復的成功率達到了16.7%,相當于5~10分鐘內專業人員的搶救。還有一種是目擊群眾及時的自救互救,成功率32.9%,相當于5分鐘內的專業人員搶救。
在美國圣地亞哥海洋公園因救治患者而獲名“最美醫生”、有著20多年臨床工作經驗的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唐子人對中美兩國的急救體系感觸良多。
首先,美國有著較為統一的急救系統。撥打電話911以后,急救、消防、警力都會到位,且分工明確。其次,公共設施非常完備。唐子人表示,他在美國對患者的急救按壓照片在國內被廣為傳播,而急救按壓其實只是搶救成功的第一步,他還協助美方進行了兩次除顫,公園里配備的AED(除顫儀)也很重要。“如果沒有AED,那個患者是救不過來的。”唐子人說,國外公共場合放置AED是非常常見的,人員聚集的地方都有。“在國內,首都國際機場放置了幾十臺AED,2008年到現在,一次都沒有被使用過。每年首都國際機場都有幾十人猝死,但一次都沒有用上,這就可以看到國內外的差距。”
根據唐子人團隊的研究結果,我國北京院外急救復蘇成功率為1%,美國西雅圖院外急救復蘇成功率為20%。在北京,患者倒地后獲得其他人救助的病例為11%,而在國外,這種病例一般都在85%以上。更為可惜的是,我國這11%的患者預后與未經過搶救的患者還沒有統計學差異。也就是說,救了和沒救一樣。研究數據還顯示,北京急救車到達患者所在場地的時間為16分鐘,這在國內已經算不錯的了。而在法國,規定急救人員在9分鐘內必須到達。
心臟驟停并不等于死亡,由于人體組織儲存了一定的能量,所以短時間內,如果能在組織儲存的能量消耗完畢前恢復心跳,就能使細胞的功能恢復。黃金搶救時間在4分鐘內。
如何正確地對心臟驟停的患者實施現場急救是每個人需要掌握的技能。那應該如何正確進行施救呢?
一、判斷現場環境是否安全
如果你發現一個人躺在那邊,第一個事情就是看看周圍是不是安全,比如這個病人是不是電擊傷或者觸電心跳停掉的,如果是,第一個事情就是把電源掐斷,不要貿然上去搶救,在安全的情況下,我們進行下一步搶救。
二、確認患者是否心臟驟停,如果發生心臟驟停,立即呼救
心肺復蘇的第一個事情就是判斷患者有沒有意識,動作就是拍病人的雙肩,看病人眼睛會不會動,手腳會不會動,如果病人沒有什么反應,那么就要馬上求救。在打120的時候要說明具體位置,病人出現了什么情況,有幾個病人。另外就是我們不能主動掛斷電話,120如果沒有什么問題了會主動掛斷電話,如果還有問題會詢問你的。
三、在呼救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
接下來就是判斷患者有沒有心跳和呼吸,把耳靠近患者的口鼻部感覺有沒有氣體呼出來,看病人的胸廓有沒有起伏,同時可將手指放在病人喉結外側兩橫指的位置,感覺病人有沒有脈搏。如果患者沒有脈搏,我們就進行心肺復蘇。
雙肩前傾在患者胸部正上方,腰挺直,以臀部為軸,用整個上半身的重量垂直下壓,雙手掌根重疊,手指互扣翹起,以掌根按壓病人兩乳頭連線正中間,手臂要挺直,胳膊肘不能打彎。開始復蘇時,頻率是100~120次每分鐘,按壓的深度要大于5厘米,連續按壓30次為一組,之后進行兩次人工呼吸。進行人工呼吸前,首先清理患者呼吸道,清除口腔異物及假牙,左手放在病人的頭額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把病人的下顎充分抬起。開始吹氣時要把病人的鼻子捏住,用嘴把病人的嘴完全覆蓋住,同時用眼角注視患者的胸廓,胸廓膨起為有效,待胸廓下降,吹第二口氣。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比例為30:2交替進行,直到病人恢復呼吸心跳。本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