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之前,《中小企業促進法(修改)》起草組通過網絡向社會公開征集了法律修改的意見建議。
那是2014年。他們收到了1618份網絡調查有效問卷。43%的受訪者反映存在融資問題。
“多數意見認為,現行促進法對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支持規定較為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建議進一步充實、細化。”10月31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日圖表示,修訂草案從多方面作出一系列具體規定,加強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融資支持。
11月3日,在人大常委會的分組審議上,多位委員表示,草案試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老問題”,多處寫著“政府鼓勵”。但光鼓勵,也可能“口惠而實不至”,仍需具體措施,讓條文落實到位。
現金、抵押物缺乏
中小企業難獲融資
深圳一家高分子材料研發企業反映,新材料行業具有輕資產、科技含量高、研發周期長的特點,在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各階段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由于缺乏可供抵押擔保的土地、房產等資產,很難獲得銀行貸款,而資本市場融資周期較長,不利于企業對市場的快速響應。
也有企業反映,即使能拿到貸款,但抵質押環節多、收費多,如土地房產抵押評估和登記手續中,評估包括申請、實地勘測、限價估算等,登記包括土地權屬調查、地籍測繪、土地他項權利登記等,極為繁瑣。
從當時調研情況來看,創業中早期企業也很難得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支持。可以說,適合小微企業的市場化融資體系尚未建立。由于正規渠道供給受限,一些企業轉向民間借貸。
湖北武漢某商業銀行客戶經理表示,民間借貸的年化利率往往高達20%甚至30%,對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來說,這是“不可承受之重”。極少小微企業的年利潤率能達到這一數字,光是償還利息,就是一項重擔。
“銀行對風險把控的要求非常高,我們要的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評估你‘百分之百’有能力還款后,才會放貸。”上述客戶經理表示,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往往存在現金流不足、擔保措施缺乏和財務不規范等問題,對銀行來說,這些都是大忌。而如果銀行在調查中發現企業涉及民間借貸,就是“一票否決”,因為風險太高。
松禾創新孵化器總經理張云鵬也表示,對中小企業來說,沒有容易的融資方法。從現實情況來看,很多企業靠的是自籌——向周圍的親戚、朋友借錢。“對風險投資基金來說,能進入他們視野的,可能只是這么多企業的十分之一;而最后真正能拿到錢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十分之一。”
財稅支持+融資促進
草案應少口號多真招
直面這些問題,修訂草案將原法律第二章“資金支持”拆分為“財稅支持”和“融資促進”兩章。
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包括:要求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金融機構開展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實行差異化監管;推動中小銀行、非存款類放貸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有序健康發展;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采取多種形式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促進中小企業利用多種方式直接融資;提出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動產融資登記互聯網公示系統,支持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動產擔保融資;中小企業以應收貸款申請動產擔保融資時,其應收貸款的付款方應當確認債權債務關系,支持中小企業融資;鼓勵征信機構發展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征信產品和服務。
“我走訪了一些民營企業家,他們對《中小企業促進法》的修訂非常期待,認為修訂草案令人振奮,如將第二章‘資金支持’改為‘財稅支持’,意義不同尋常,財稅支持就是國家政策的支持;新增了第三章‘融資促進’,中小企業融資難就有希望破題;關注權益保護并作出明確規定,是抓住了民營企業的‘痛點’。”唐世禮委員在分組審議中表示。
修訂草案,初衷很好,但能否得到貫徹落實?
傅瑩委員表示,“國家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提供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特別切中當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但真要做的話,得克服很多困難,應有具體措施,涉及其他法律的修改。‘鼓勵’,怎么鼓勵呢?很多條件中小企業達不到,銀行寧愿給大國企貸款。就‘鼓勵’兩個字解決不了問題。”
“雖然寫了一章‘融資促進’,但這些條款總體上是口號式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講了很多年,發了很多文,中央領導和各級領導都說了很多話,但是到目前仍然是老大難。為什么?我覺得根本的問題是實招太少,實際的解決辦法太少。”衛留成委員覺得,得在政策性銀行、政策性基金問題上下點真功夫,研究點真辦法。另外,他強調,雖然這是一部促進法,但也應該研究懲罰措施。否則,效果可能不會太理想。
給科技型中小企業
一個更好的金融環境
其實,這部《中小企業促進法》,也同樣可以和科技成果轉化結合起來。在審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執法檢查報告時,車光鐵委員就指出,應進一步強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客觀來講,處于創業期的科技項目,通常資金需求都非常大,但資產運營能力普遍不足,同時,由于很多地方科技金融服務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融資模式、平臺建設、風險降低、配套政策等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備,金融支持力度非常有限。”他建議,應綜合采取政策引導、中介搭橋、金融推動相融合的方式,進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優化金融支持環境,通過產權交易、風險投資、專項補助等多種渠道,有效保障科技成果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資金供給。
姒健敏委員建議,可能要綜合考慮一下科技支持與金融支持相結合的政策。“我們在談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執行問題與中小企業發展如何對接?比如說組織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用國家經費研究出來的成果能否在轉讓過程中價格減半?在轉化過程中又可以免稅扣除?在產品研發時又可以質押、融資?這些措施要系統、協調地鼓勵支持,這可能是解決中小企業問題的根本。”
松禾創新孵化器也配套了松禾創新基金,投資了不少硬科技企業。張云鵬坦言,技術不等于產品,產品不等于銷量,銷量不等于利潤,這中間環節很多,轉化困難。而最為核心的,其實是“人”的問題。“技術本身沒有價值,技術用起來才有價值。”在投資時,他更多考量的是團隊有沒有進行技術轉化、打下市場的能力。
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路上,政府能怎么“促進”呢?張云鵬說,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不應做“直接支持”,而是進行“間接支持”。直接支持,效率低;間接支持,支持力度反而可以成倍放大。比如,政府可以參股投資中小企業的專項基金。如果獲利,政府可以少拿;如果虧損,優先賠付政府出資。也就是說,政府通過替機構承擔部分風險的方式進行引導。“說白了,就是讓利、扶持。如果是市場的問題,還是用市場的方式解決,政府一定不能大包大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