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 科技工作者
“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心甘情愿地做好夾馬口引黃工作。只要農民兄弟過上好日子,我就快樂。”運城市夾馬口引黃管理局局長張學會30多年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2013年10月15日,張學會捧回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節水管理獎。之前,國內拿回該獎項的均為院士級專家。這是眾多水利人夢寐以求的殊榮,但在他眼里“自己始終是個澆地的人”。
結緣水利
1960年,張學會降生于運城市臨猗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迎接他的是三年自然災害,兄弟姐妹4人跟著父母餓肚子那是情理中的事兒。人們常說“家貧出秀才”,張學會正應了此話,小小年紀便知道在學習上下狠勁,他門門功課在班上總是遙遙領先。轉眼間到了1978年的高考,自小熱愛機電的他在填報志愿時便填報了機電系。也許是他今生與水利有緣,時任高中數學老師的姑父卻“點化”他填報了水利系,結果被太原工學院(太原理工大學前身)水利工程系順利錄取,從此與水利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2年,四年大學學業完成,攻讀農田水利專業的張學會被分配到了東下電灌站。看了一圈,同班同學中數他這份工作最苦、最累。在大家為他這位高材生抱屈之時,他卻在那里偷著樂:基層雖苦,年輕人不吃苦能得到歷練嗎?這里活多事雜,不正是把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那些東西變為真知識的好課堂嗎?志向歸志向,決心歸決心,現實是殘酷的:走風漏雨的倉庫是他的宿舍;磚頭堆砌起來的床鋪上下都得小心翼翼;簡陋的伙房,最低的伙食標準,一日三餐湊合著吃;更令人寒心的是兩年只發了三次工資……所有這一切,都絲毫沒有動搖他歷練苦修自己的決心。
兩年后,東下電灌站與夾馬口電灌站合并,張學會來到夾馬口電灌站工作。32年里,他先后從事過運行工、電檢員、工程測量、灌區配水等工種,擔任過技術員、工程科長、副局長、局長職務,工種換了一個又一個,地方挪了一個又一個,他卻始終不離基層。照他的話說,他這個“澆地人”與灌區、與基層的同事那是“打斷骨頭連著筋”。1997年,張學會走上局長的崗位,接任之初,他面對全局干部職工立下誓言:“把夾馬口引黃事業作為我一生的事業來做,全心全意為灌區農民服好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創新管理
1998年,夾馬口灌區仍處于“吃大鍋”、管理粗放時期。走上局長崗位,躊躇滿志、銳意改革的張學會坐不住、等不及了,率先提出了“灌溉水是‘商品’,灌區模擬‘企業化’運作,提高水分生產率”的管理理念。面對社會上的爭議,頂著上級水利管理部門領導的不理解,張學會一面和大家“待商榷、搞探討”,另一面又在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讓一線工作人員和灌區的老百姓談利弊、出主意,驗證和完善著自己的構想,來了個“先行先試”。
隨著國家對水利管理的高度,2003年水利部明確提出“水商品”理念,提出要加大灌區管理力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紅線”。有了“尚方寶劍”和“行軍令”,張學會頓時覺得天高地闊、心清氣爽,他的“理念”再也不用藏著掖著了。他帶領著他的“大小三軍”,率先在夾馬口灌區實行了“事企”分開、模擬“企業化”運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緊接著,他又把信息化技術引入灌區,建立集語音、數字及圖像為一體的灌溉信息管理系統,實施“陽光工程”、“一票收費”,使灌溉管理實現“超市化”,以公開求公平、公平求公正、公正促和諧,讓農民愿意用水,自覺繳費。
在灌區內部管理上,大家有了總體目標,層層建立買賣關系,按水方實行“計件工資制”,極大地激發了大家干事創業的激情,灌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01年,他的管理“理念”和成效在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受到時任水利部汪恕誠部長的肯定和表揚,成為全國灌區管理先進典型。200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灌區評估,認為“夾馬口灌區經濟指標達到亞太地區領先水平”。2009年,張學會總結了灌區的現代化管理體系,出版了《夾馬口引黃灌溉工程現代化管理實踐》,填補了我國在灌溉管理上的一個空白,受到國家水利部、灌排委員會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充分肯定,在國內及國際水利行業產生很大影響,并推廣應用。
建設泵站
黃河主流擺動頻繁、泥沙含量大、柴草多成為制約灌區效益發揮的瓶頸。2000年,在張學會的主持下,探索創新,力排眾議。他帶領泵站職工自己設計、自己制作、自己安裝,創建了吳王浮體泵站這項極具黃河特色的工程。它可以隨黃河上下浮動,始終抽取表層水,減少泥沙侵蝕,高效而耐用。泵站提水能力50.2立方米/秒,是黃河流域上目前流量最大的浮體泵站,至今已穩定運行16年,這令同行們為之感嘆。
2002年,清華大學教授和博士團考察后,稱之為黃河上的“一大創舉”。但大家絕不會想到,浮體泵站曾經是個不被專家認可的工程。工程原本是建固定泵站,由山西省水利設計院設計,世行貸款支持,這是件多好的事!可張學會卻以“黃河在動,泵站不能固定;泥沙太多,設備容易受損;運行不穩,吃虧的是農民”為由投了反對票。一時間,世行撤資、領導怪罪、同行非議,張學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面對這樣的壓力,滿腦子都是“澆地”的張學會顧不得個人榮辱,一不怯陣,二沒退縮,更不敢奢求專業的設計單位和世行貸款施以援手。他和他的“澆水”團隊硬是走出來了一條“自籌資金、自主設計、自行安裝,不斷試驗、不斷改進、不斷創新”的艱難之路。吳王浮體泵站機組從1臺到4臺、4臺到8臺……直至今天的26臺,成了灌溉能力達200萬畝的穩定水源地。吳王浮體泵站原本需要5000萬元,結果只用了900多萬元,一下子就省了4000多萬元。
“全國農村水利先進工作者”、“全國大型灌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全國水利水電科技成果二等獎”,2013年,張學會又榮獲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唯一、全省獨一份的“國際節水管理獎”……面對諸多榮譽,張學會并不在意,在他的眼里,老百姓的稱贊是任何榮譽都比不上的。所以,灌區一上水,他總愛一屁股坐到地頭,打問農民水是不是夠用;每到秋收,他必會去果園嘗幾個蘋果,聽果農說說自己的收成。他知道,自己的夢實現了多少,老百姓說得最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