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蘋果公司推出了玫瑰金色系列的電子產品,這一顏色越來越受到果粉的追捧。近日,美國《連線》雜志報道,玫瑰金色從時尚界走入消費電子市場的原因并非偶然,其中的原因與人類心理和顏色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文章提到,美國色彩研究所的顏色專家艾斯曼認為“玫瑰金一般代表同情心、溫暖、沉著等特性,確實非常吸引人”。而且,這種略呈粉色的顏色并非女性專屬,越來越多的男士加入喜愛的行列,甚至還有男性給玫瑰金起了個“兄弟金”的小名。
也因為玫瑰金色的火爆,去年冬天,美國色彩研究所將玫瑰石英作為今年的年度顏色。艾斯曼解釋道,它是人們對現代生活壓力的集中釋放,大家都渴望安慰。
那么,玫瑰金的流行是否是個巧合呢?
為什么人們追捧玫瑰金
玫瑰金作為一種金屬,最早誕生于19世紀初的俄羅斯。它來自黃金和銅的組合,呈現出靚麗的玫瑰紅色彩,因而廣泛用于首飾設計和加工。但是,真正讓玫瑰金大紅大紫的還是蘋果公司的商業行為。
2014年9月,iPhone6上市,為果粉們帶來了除了金色、銀色與黑色外的另一種色彩——玫瑰金色,它以略高過其他顏色手機的價格迅速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對象。之后,蘋果公司為iPad、MacBook和Beats耳機都刷上了玫瑰金漆,華為智能手表和手機也換了玫瑰金新裝。一向喜歡跟風的三星也馬上加入了各種玫瑰金和粉色的元素。
“其實玫瑰金色受歡迎更多還是因為蘋果公司的炒作。”華夏心理網資深心理咨詢師荀炎表示。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心理健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韓布新對此表示認同。他三年前的一項關于傳統顏色名稱研究和今年剛剛完成了的又一項全國顏色偏好調研皆表明,盡管金色代表著財富與皇室的權力,但在選擇顏色偏好時,很少人首選金色,甚至與金色相關的黃色、橙色也少有人選。所以,韓布新也得出結論,雖然設計者將金色調和為更柔和的流行色,但受到如此眾多人的追捧,卻是“三人成虎”的市場推廣版。
盡管如此,關于色彩與心理相關性的分析卻確有其事。
顏色與心理
色彩心理學研究的是人類行為中的色彩因素。其研究范圍很廣,從個人對顏色的偏好,到足球隊球衫顏色對比賽結果的影響都有人研究。
2015年,德國科學家就曾在《心理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發現,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身穿紅色運動服的運動員更容易獲得裁判員的青睞,也更容易取勝。研究人員選擇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一些沒有特別的顏色象征的運動項目,比如拳擊、摔跤、跆拳道等個人項目。在這些比賽中,選手的參賽服裝沒有特別固定顏色,而是各自都備有紅藍兩種顏色的比賽服裝。出場時所穿的顏色,是在賽前由比賽的組織者隨機選定的。
統計發現,在總共21個項次的比賽中,穿紅衣的選手在16個項次的比賽中勝出,遠高于穿其他顏色衣服的選手;而在29個不同重量級別的比賽中,穿紅衣的選手也在19個重量級別里勝出。因此,研究人員指出,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比賽中,穿紅色比賽服的優勢似乎更明顯。
關于紅色,韓布新團隊也做過實驗研究。他介紹說,2013年,他與研究生發表了綜述《紅色的心理效應:現象與機制研究述評》。論文提到,與其他顏色相比,不論是任務前的紅色啟動、任務中的紅色環境,還是任務使用的紅色刺激,都能對被試成績產生影響。其中存在的回避動機解決了關于紅色對認知能力影響方向的爭議。紅色是促進還是阻礙認知任務的完成,取決于回避動機與任務需要是否匹配。紅色刺激通過回避動機發揮作用,很好地解釋了紅色心理效應的機制。比如,他們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的實驗研究證明,文化經歷可以成功地反轉顏色啟動的心理效應(比如中國的股票交易員在綠色啟動后心算成績下降)。
除了紅色,粉紅色對人們的心理影響也顯而易見。荀炎舉例說,如果在咨詢過程中遇到產后抑郁癥的患者,她會建議患者使用柔和的粉色。因為在所有顏色中,粉紅色象征健康,而且具有放松和安撫情緒的效果。“在產后,產婦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進而造成情緒抑郁。所以可以使用小面積的粉色,比如粉色的毛巾、粉色的杯子等調節情緒。”荀炎解釋道。
在職場中,也有不少男性選擇粉色襯衫、玫瑰金的電子產品等。對此,荀炎認為,顏色并沒有性別之分,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擁有雌雄兩種激素,所以喜好的顏色也可以隨時轉化。“在職場中,女性偏愛黑白灰等中性色是因為這類顏色可以降低男女之別,有些人甚至感覺職業裝更像是戰士的鎧甲,下了班參加聚會則往往會換身衣服參加。而一些職場中的男士選擇粉色則是為了中和其過于剛強的男性氣質,令人感覺平易近人。”荀炎解釋到,“玫瑰金其實更偏向金色,所以即便男性喜愛也再正常不過。”
但是顏色影響人類心理的機制卻依然是個謎。“主要是顏色的解釋因附著物、情境、個人偏好而異,難以一概而論。”韓布新表示。
“不要被色彩心理學綁架”
也許是因為顏色對于人類的影響太過泛泛,所以目前為止,具體哪種顏色對應哪種情緒情感并沒有固定的規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激素分泌的變化,男女喜愛的顏色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老來俏”就是最好的印證。
雖然曾有研究證明藍色可以令人冷靜,甚至降低犯罪率,但也有質疑聲認為顏色對人的影響很難排除主觀期望和文化習慣的影響,很多研究證據都不可靠。作為替代醫學的一種,色彩治療更被揭露對所謂的成功案例在統計上存在偏差,更有人認為很多病人治療后好轉都是心理作用使然。
荀炎認為,顏色與性格心理學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有些復雜的內容無法解釋清楚,所以“不要被色彩心理學綁架”。“我個人認為,所謂的顏色測試或多或少有些借鑒意義,但最好以游戲的心態看待,因為這些研究并沒有建立在大范圍的科學試驗上。”荀炎說。
所以說,請放心地行使自己的顏色偏好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