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終歲末。這一年的中國科技,精彩紛呈。
我們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衛星;建成了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制造出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而最近發射升空的風云四號衛星以及久負盛名的北斗導航系統,更是成為成功“走出去”,為世界各國提供應用服務的尖端科技品牌。就像2016悄悄地臨近尾聲,中國的科技事業,正從漫長的沉睡與積累狀態復蘇,輕輕地撬動世界科技的格局。
美國《福布斯》雜志11月12日發表文章,稱中國正在數字經濟等尖端科技領域強勢崛起。12月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又刊發《在千年沉睡之后,中國重新致力于發明》一文,文章列舉了中國科技拿下的多個世界第一……中國尖端科技的發展,正獲得世界的關注。此刻的我們,是否亦應認真審視當下的中國科技呢?
2007年,一位美國記者寫下《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書中寫道,這一年,離開了“中國制造”,別說是孩子的玩具,就連蛋糕上的蠟燭都很難買到。彼時,世界感受到“中國制造”如何深刻滲入日常生活。時隔8年,慶幸的是,中國既從“世界工廠”發展為擁有旺盛消費力的“世界市場”,也以尖端技術和資本實力與眾多全球企業并駕齊驅,呈現著無窮的中國潛力。
中國科技的體量正空前增長。《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引用了這樣一組數據:中國的研發開支在2009年超過了日本,在2013年超過了歐洲,而到2020年則有望超過美國。英國《自然》雜志的“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也顯示,中國科研機構正引領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的快速增長,在全球100家科研產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機構中,有40家來自中國。
科技成果正在加速國產化。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科技實力的較量,無疑是一場巨大的博弈,原始型創新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乃至經濟競爭成敗的關鍵。20世紀中葉,美國成功在諸多新興產業,如信息產業、網絡產業、生物產業、納米材料產業中把握主導權,成為世界創新經濟發展的引領者。進入21世紀,中國亦在努力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以我國超算為例,在芯片進口受阻的情況下,“神威·太湖之光”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部國產化,并奪得全球超算冠軍。
創新驅動正在逐步加強中。市場是開拓創新的重要力量,完善的市場化環境,科技和經濟的有機結合,才會讓創新迸發更強勁的動力與生命力。科技和經濟的結合,需要研究開發、產品設計、管理以及市場模式方方面面的創新。而今年的科技“三會”為創新吹響了號角,各級政府正通過各種手段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社會多元主體正融入創新大潮之中。
我國過往的產業發展曾長期依賴引進,依賴發達國家的既有路線。而今,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亟須重大科技突破為經濟注入活力。此刻,正是中國科技應該主動擔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