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之后,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全面深入,職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合理訴求得不到保障的問題日益突出,甚至引發一些群體事件,對社會和諧穩定造成不利影響。下面淺析一下職工權益在國企中的現狀特征及對策。
一、國有企業職工權益保障的現狀與特征
1.企業職工享有的權益處于較低水平。第一,由于地區差異、層級差異,各級工資水平不一。總體來說,與國家總體GDP增長走勢相比,企業工資仍處于較低水平。第二,企業用工不規范,工資集體協商制覆蓋率低下,溝通協商渠道不暢,職工的民主權益不能得到真正有效保障。部分企業職代會形同虛設,部分企業賦予職工的知情和參與權形同擺設。第三,職工和企業之間的信息透明度不對稱,職工維權渠道不暢通,維權成本較高。
2.企業勞動安全設施缺位。部分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獲取企業利益最大化,從而減少對生產安全和衛生設施的投入,導致安全生產和衛生條件達不到國家標準,職工因工傷亡和患職業病情況時有發生。另外,超時用工現象普遍存在,企業職工的休息休假權沒有切實執行,加班加點未得到相應補償。
3.勞動爭議協調機制有待健全。勞動爭議逐年增多,但大多數企業的內部勞動爭議協調機制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勞動爭議的原因有勞動報酬、調整工作崗位、工傷及職業病、工作環境、工作條件或者生產安全、開除、辭退、企業改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
4.企業改制中身份置換帶來的問題。我國國企改革的行為常常是出于政府的調控,而非完全出于企業的自我經營需要,政府“拉郎配”式的企業改革,使國企職工在身份置換中,職工和工會維權意識和能力不強;有關權益保障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缺位;很多改革方案不透明,職工權益受到侵害;工會組織和職代會的缺失。
5.我國企業職工權益保護在政府積極推動、工會努力維權和職工主動參與下逐步得到加強和改善。首先,政府從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多層次、多角度努力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以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職工權益的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節仲裁法》,并積極開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的執法檢查,及時糾正企業侵犯職工權益的行為。其次,企業工會的獨立意識、自身角色意識和維護職工權益意識開始增強。企業工會的組建方式從“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轉變,企業工會的功能定位從維護企業利益向維護職工利益轉變,從文體活動型向集體談判型和職工維權型轉變。企業職工的權益意識開始增強,敢于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造成企業職工權益屢次受害的主要原因
1.職工及工會的維權意識和維權能
力不強。我國企業職工的主動維權意識還處于起步階段,有效維權能力還需要切實加強。企業職工法律意識的淡薄導致其維權意識和能力亟待提升,工會的維權意識和能力也有待提升。工會組織普遍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相當多的企業工會由雇主或企業方控制。
2.部分地方政府職能缺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過程中,政府由職工權益的直接保護者逐漸轉變為職工權益保護的間接調控者。政府職能的轉換擴大了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利益博弈的空間,帶來了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失控和無序狀態。其次,部分地方政府非科學的政績觀,導致企業與勞動者的利益博弈的天平向企業方傾斜。片面追求GDP的扭曲政績觀,使得許多地方政府力爭為企業提供各種優惠和保護。
3.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有待提高。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初始階段,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強,企業經營目標片面化和短期化,不愿履行職工權益保護的職責。企業片面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和行為短期化,習慣于通過降低勞動條件和勞動標準,忽視職工的安全衛生,壓低勞動的工資水平,延長工作日,以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制約了我國企業職工權益保護水平的提升。
三、今后提升職工保障權益幾點對策
1.完善法律體系,加強勞動執法監察力度。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協調勞資關系和保障勞工權益的基本保證。首先,完善我國現行的勞動法規,理清模糊的有關條款,完善勞動爭議仲裁訴訟制度,降低勞動者的法律救濟成本;盡快出臺和完善關于勞動標準、勞資集體談判、勞動爭議處理以及規制不當勞動行為等方面的勞動配套法規。其次,應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建立健全有職有權、執法嚴明公正、運行高效的勞動監察體系和制度。
2.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勞動者權益保護機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現行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第一,建立和完善三方協商機制,合理確定三方協商機制的處理內容、關系原則和具體制度安排。第二,建立企業勞動關系預警機制。為防止勞動者權益侵害現象的發生,必須建立事前預警防范機制,包括勞動者參與機制、企業廠務公開機制等。第三,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企業內部應建立勞動關系協調委員會,形成經常性的爭議調解機制。
3.構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勞動關系。構建新型勞動關系是現階段中國有效保護企業職工權益的基本前提。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共同參與不僅有利于實現勞資之間的利益平衡,而且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新型勞動關系是一種收益分享型的勞動關系。勞動者分享合作收益,表明勞動者不僅僅是生產要素的提供者,也是企業經營的受益者。
4.充分發揮政府、工會、企業的積極作用。第一,充分發揮政府在宏觀管理中的作用。推動各種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對企業職工的各種合法權益進行界定并通過相應的手段給予保護;監督和保證相關法律的貫徹執行,對各種侵害職工權益的行為給予處罰;作為協調勞動關系的“第三方”,對各種勞資糾紛進行協調處理。
第二,使工會真正成為維護職工權益的代表。增強工會維權能力,發揮工會作用,進一步加大“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力度。真正讓工會組織發揮橋梁作用;加強雙向的溝通協商。加強職代會建設并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堅持工會平等協商的原則;發揮工會在保障職工民主權利的作用;真正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勞動關系。
第三,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作用。健全和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完善職工董事、監事制度,保障職工的決策參與和監督參與;多渠道推進收益分享,讓職工分享企業發展成果;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提升企業經營理念。
(作者單位:晉能集團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