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大眾旅游”這一概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強旅游交通、景區景點、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近年來旅游市場快速發展,旅游業的戰略地位逐漸提升,同時諸多存在的問題也成為發展路上的制約因素。面對已經來臨的大眾旅游時代,我們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
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信息,2015年,我國旅游人數達到41.2億人次,相當于全國人口每年旅游3次,其中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萬億元,出境旅游突破1.2億人次。目前我國國內游和出境游人次、國內旅游消費、境外旅游消費均列世界第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一批優質景點的推出加快了旅游產業化的進程,旅游業增速呈逐年遞增趨勢。2000年,我國國內游人數為7.44億人次,2010年已經達到了20.03億人次,隨后短短5年時間就翻了一番,2015年達到40億人次。資本投資對旅游業的看好同樣說明了問題——2014年全國旅游直接投資7053億元,同比增長32%;2015年,我國旅游投資首次突破萬億元,同比增長42%。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旅游屬于少數人的奢侈消費。如今,居民出游的普遍化、常態化成為旅游業最大的特色。北京旅游學會副秘書長劉思敏指出,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旅游消費在國民消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已成為我國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這只“舊時王謝堂前燕”,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a
在當前經濟轉型發展的框架下,發展勢頭強勁的旅游業作為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逐漸上升到戰略高度。今年是政府工作報告第三年提及旅游,將旅游單獨完整提出則尚屬首次。對比前兩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提法,不但篇幅增加,內容也更加全面具體。“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共15處直接提及旅游。
可以看出,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為行業帶來了不少新的變化,旅游產品的個性化和多樣化是未來的趨勢。從旅游消費方式來看,過去大部分旅游都屬于景色觀光式,以旅行社組織為主,少有文化型、體驗型旅游。而隨著青少年游學、文化旅游、生態養生旅游等產品和新興熱點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傾向于將不同的旅游方式視為不同的生活體驗。2015年,游客通過旅行社進入景區的比例已經由2010年的60%~70%下降至20%~30%,以自駕等為主的自由行成為游客到達景區的主要方式,占景區接待游客總人數的75%。
旅游業也帶動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國家旅游數據中心測算數據顯示,我國旅游就業人數已占總就業人數的10.2%。隨著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的不斷升溫,旅游也成為帶動鄉村居民就業和脫貧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