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王立所在的分廠新開發221閥套Q系列產品,客戶訂單達到10萬件/年,該零件的工藝加工手段關鍵之一專用設備“數控撓槽機”是否能夠滿足批量加工要求成為擋手問題。當時的數控撓槽機是淮海集團公司購買的澳大利亞BISHOP公司的設備,該設備是專門在閥套零件內孔壁上加工軸向月牙槽的設備,購買時只選購了6槽自動加工和自動裝卸料。而新開發的221閥套的內槽是8槽,向設備廠家購買8槽加工功能以及配套的裝卸料程序需要半年時間。客戶訂單等不了那么長時間,于是分廠領導把解決該困難的任務交給了王立。
接到任務后,王立仔細研究了該設備的所有軟硬件功能,由于該設備加工過程與通用設備不一樣,同時參與工作的軸數達到6個,還要實現自動裝卸料。設備配備了西門子840D數控系統和西門子S7-300PLC編程控制器,國內也沒幾臺,設備的改造開發更是無從參考,只有幾本全英文的說明書,而且廠家給予的支持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一點一點得琢磨。王立在查閱了西門子840D系統中英文對照后,仔細翻譯了操作、編程、技術和維修手冊,在深入了解機床性能后,利用自己扎實的數控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經過科學計算,重新編制設備驅動程序和PLC關聯程序,在原有加工版面上增加8槽自動加工和自動調用程序模塊,并能夠共有6槽自動上下料加工用到的PLC信號點。重新設定了工藝程序,逐個排除了障礙,最終完成了撓槽機功能和自動上下料的開發,突破了自動加工和自動裝卸料連接技術,滿足了零件的加工要求和生產進度,為公司節約了必須由國外設備制造商改造設備的費用2萬澳元,并掌握了軟件核心技術,為公司開發新產品打通關鍵道路。
“通過一年來不斷完善相關程序,設備如今可以穩定正常運轉。該成果還獲得了集團公司科技進步與管理創新成果評比二等獎。”王立說,臉上綻放著自豪的笑容。
注重細節 功成細節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這句話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而一個人的素質也是從細節中體現出來的。
王立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細致”。
王立曾接到過一個批量較大的零件生產任務,該零件內孔余量大,生產效率低,任務進度非常急。為了能夠按時完成任務,他利用所學的知識,一邊查閱資料,一邊分析零件加工效率低的原因,經過幾天的通宵達旦、刻苦鉆研,他發現,可以把減少切削力作為突破口,經過反復試驗,終于設計出一種磨鉆頭的方法,結合鉆頭分屑槽原理和扁鉆的排屑尺寸特性,將分屑槽磨得很寬,并且兩肩錯開,左邊切削部位對應右邊不切削,右邊切削部位對應左邊不切削,這樣使鉆頭的切削面積減少一半,切削力也同比下降,加工時扁鉆可以直接打入零件,加工效率提高了60%。“王立就神了,改變鉆頭切削力,也只有他能想出這招兒。”王立的同事說,“他鉆研技術的心,比女人持家還仔細。”
解決了這一零件加工效率低的問題,王立又瞅上了另一個零件的加工誤差問題。這是一種形狀復雜零件,內孔斷面較深的環形槽,直徑在50毫米,深度是30毫米,材料又硬又粘,由于形狀是新產品、新設計,沒有可參考或可使用的刀具、夾具,致使現有刀具不耐用,干不了一個零件就得換2~3次刀,又由于存在對刀誤差,生產效率極低。王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主動請纓,先是改制了一種刀具,隨后又經過請教技術工程師、參考刀夾具資料等方法,設計出了一種快速換刀、精度高的刀夾,避免了對刀誤差,提高了換刀速度,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確保了該產品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
據不完全統計,王立在工作中打破傳統的工藝方法,大膽創新改進刀具、夾具幾十余項,并努力將各種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獲得淮海集團公司職業技能大賽數控車第一名;長治市數控技能大賽中獲第一名,被長治市勞動競賽委員會榮記一等功;山西省數控技能大賽數控車第二名,被山西省總工會授予“三晉技術能手”和“五一勞動獎章”;被共青團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力資源和保障廳授予 “山西省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
產研結合 自主創新
作為一名班組長、一名年輕的技師,王立時刻不忘為小組分憂解難,只要有技術、設備問題,即使再麻煩、再復雜,他都會在最短時間內迅速準確地解決,對于困難從不避讓,完成了眾多高難度、高精度的零件加工,為生產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記得有一次接到一個汽車零部件的攻關任務,該零件因直徑較大,達到φ180,是薄壁零件,易變形,國內幾家汽車零部件制造商也沒有合適工藝,不能完全穩定生產,一般都是從德國進口。”王力回憶說,“該問題成為工廠加工的瓶頸。”短短兩個月,王立與分廠技術主管從細微的加工參數到整個零件的工藝編程,精心研究、反復試驗,特別是對零件工裝夾具、熱處理等工序進行了改進,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再將經驗應用于下一輪的實驗中,最終找到了零件加工的破解之道,通過合理編程,拆開工序工步,重新整合,使零件加工一次成功,良品率由10%提高到99.99%。
已經是省級技能大師的王立并不滿足,他不放棄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參加公司數控設備維修培訓班,并主動參與分廠內設備的維修工作,尤其是對因刀臺故障已停用半年之多的一臺沈陽數控機床的維修。“這臺機床雖經過多次修理,但仍處于休克狀態。”王立說。為了讓這臺數控機床“起死回生”,他廢寢忘食地將機床與刀臺的配合工作原理、刀臺的工作原理吃了個透,對故障設定比對和模擬次生障礙研究后,找到故障點,使隱性問題明朗化,并逐一進行排除,最終讓這臺機床恢復了正常工作。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淮海工業集團省級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王立確立了“學習、培訓、研究、創新”的四大功能,以“產研結合、自主創新”為宗旨,以“強化人才培養,帶動技能提升,提高經濟效益和推進技術進步”為目標,以“創新驅動、價值優化;瞄準產量、提升效益;服務現場、破解難題”為工作理念,緊緊圍繞生產任務目標,依托平臺優勢,發揮群體智慧,針對各項制約生產的難題、重點和關鍵點,開展立項攻關等創新創效活動,成為促進工藝技術創新的平臺、培育技能型人才成長的搖籃、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助推器,形成了生產研究創新一體化工作格局,累計創造經濟效益30多萬元。
腳下的路有千萬條,但能夠選擇的往往只有一條,選擇了就要為之努力,不管它是荊棘小道,還是康莊大道,勤耕不輟甘自來,最美的風景永遠在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