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止于至善”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3月9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署名文章《毫不動搖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 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原文節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
【原文釋義】
大學里所講的是圣王之道,在于發揚人心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在于革新人們的不良習俗,在于使人們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知道了應該到達的境界,然后才能確定志向;志向確定了,然后意念才能安靜而不妄動;意念安靜了,然后心情才能所處而安;心情安適了,然后考慮問題才能周詳;考慮問題周詳了,然后處理事情才能恰到好處而達到預期目的。
萬物都有根本和枝末,萬事都有開端和結局。知道了事物的先后次序,也就接近于學習和修養“大學之道”的方法。
【經典簡介】
《大學》是一部以“德治”為指導思想的政治哲學。大學,即“太學”,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大學》書名的含義,是在大學里所講授的博大而精深的圣王之學,也稱“大人之學”。
《大學》依據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為指導,闡明儒家“修己以安人”的圣王之道。圣王之道,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屬于“內圣”范圍的“修己”工夫,一是屬于“外王”范圍的“安人”事業。對此,《大學》提出三條基本原則和八個具體步驟。三條基本原則是“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謂之“三綱領”。《大學》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善良的“明德”,但入世以后,“明德”被利欲所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然后推己及人以革新民心,共同達到道德完善的境界。為此,可采取八個具體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謂之“八條目”。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項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項是“修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