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三晉的晉祠大米,因難老泉水潤澤而與眾不同、源遠流長,曾因泉水在資源型經濟喧囂中的破壞而被拋棄,如今,又因生態文明下的轉型升級而強勢回歸。從春秋時期的“晉獻嘉禾”至今,晉祠大米已有3300年的栽培歷史。作為一種質量上乘但屬地特征明顯、產量有限的糧食,晉祠大米被賦予了眾多的文化寄托。
為了配合太原市關于恢復和搶救“晉祠稻米”種植文化的需求、探索適宜山西省的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提升全省水稻生產效率,11月2日,山西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技術人員赴晉源區現場觀摩指導了艾禾牌4LZT-4.0ZA(D)水稻收獲機作業。通過在當地的試驗示范作業,采用水稻收獲機收獲水稻一次性完成了水稻的收割、脫粒、裝袋,代替了傳統的人工收獲水稻—晾曬—將收割下來的水稻運到脫谷場—脫谷—裝袋運回家等高強度程序,極大地減少了人工作業程序,減輕了收獲勞動強度,機械化收獲效率比人工收獲效率提高了30倍以上,每畝收獲成本節省了350元,受到了當地農民的廣泛好評。
據悉,今年以來,山西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在晉源區赤橋村建立水稻機械化生產示范點,引進配套了四驅60馬力水田拖拉機、水田平地系統、旋耕機、筑埂機、水稻插秧機和水稻收獲機等水稻生產裝備共7臺(件),實現了機械化稻田耕整地、筑埂、插秧、收獲等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建立了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模式。
山西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負責人稱,采用機械化收獲水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填補了山西省農業機械化的一項空白,提高了收獲效率,減少了收獲時間,是保障和提高山西省晉祠大米品質的一項關鍵性手段和技術措施。他們今后會繼續做好標準化、規模化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總結出適宜當地的機械化生產模式和技術配套方案,繼續加強機具的跟蹤考核,努力提高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應用水平。